为中国增长与世界共享描绘蓝图
在《中国经济的蓝图》一文中,李克强表示,2016年,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这是多年来中国增长故事的核心要素。
受访专家认为,结合中国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观察,更能把准中国增长的脉搏。
“在增长故事中,总理强调深化改革,原因在于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之一。实际上,中国推进的结构性改革正在源源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经济潜在增长率正在被挖掘出来。”张立群表示。
比如,简政放权改革逐渐向纵深推进。国务院及各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提前两年多完成了本届政府承诺的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今年以来已经进一步取消和下放139项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已全部终结。财税、投融资、价格等领域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消除市场准入限制、促进公平竞争的措施接连推出。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例,在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运营方面,建立了PPP项目库,目前已发布项目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人民币。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李克强关注的又一重心。早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面对全球90多个国家的1700多位来宾,李克强就明确表示,“中国改革的进程,也是不断扩大开放的进程,不断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我们利用外商投资总的政策不会变,具体政策会向更多吸引外资、放宽更宽领域的方向变化。”
“中国将更大程度融入世界经济,在更多领域放宽外资准入,其中服务业领域的开放也会进一步扩大。”这是总理透过文章对外界传递的明确信号。事实也证明,中国市场仍旧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梦工场”。在全球投资不佳的情况下,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47.4亿元人民币(折合949亿美元),同比增长9%。
随着自贸区平台建设的推进,适应深化开放要求的体制机制也正在探索中,中国也将在合作共赢中拓展发展空间。11月25日,李克强连续第三年来到上海自贸试验区考察。“使权力做减法,给责任做加法,为市场做乘法,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再次为李克强所强调。
国际产能合作是总理挂心的又一工作。总理邀请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同乘坐中国高铁为各界乐道。在同各国领导人亲切交谈中,李克强表示,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拥有优势产能,技术先进、性价比高、具有国际竞争力,中方愿同有需求的国家分享这一成果,与中东欧国家携手合作,在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产能合作,在高铁和铁路设计、建设上为中东欧国家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和产品,将助推各国工业化和地区一体化进程。
在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十八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一系列多边外交场合,国际产能合作都成为李克强的关键词。“这是中国真正把自己作为世界大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体现。”王军为《瞭望》新闻周刊分析指出。
在全球化时代,贸易投资的全球便利化符合世界人民利益。与此同时,全球70亿人口当中,只有10多亿人口的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绝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中期,需求和潜力巨大。这正是总理力推国际产能合作的缘由所在。
李克强在文章中指出,“我们的世界难称富足。生活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数十亿人民还没有享受到大规模工业化和良好基础设施的便利。他们的需求是巨大的,但由于缺乏资金和负担得起的装备和技术,这些需求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
“一带一路”建设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路径和方向。李克强说,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将中国制造业的性价比优势同发达经济体的高端技术相结合,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优质优价”的装备,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供给创新推动强劲增长。
李克强以此为中国市场、中国创造与世界共享描绘了一张蓝图。“试想如果中国13亿人的发展能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作贡献,那涉及数十亿人的增长将为大宗商品市场、制造业以及更广泛的领域等带来多么巨大的机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