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开放发展的大手笔

“一带一路”:开放发展的大手笔

没有大开放就不会有大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并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开放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既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全球经济版图深刻变动大背景下中国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体现开放发展的精髓要义

开放发展是一个国家与世界互联互动、互学互鉴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包含了世界各国家或民族之间互相开放、友好交往的历史。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证明,开放兴盛世,开放出强国。“一带一路”承接历史、现在和未来,是开放发展的精神载体。

“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平等互补、友好往来的开放精神。开放发展离不开平等包容的民族心态,它是一种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两千多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开辟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与沿线各国人民一起留下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开放发展的佳话。商贸往来和文明交流得以持续的核心是平等互补、开放合作的精神,这是古丝路兴衰的关键所在。无论“一带”(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包含着一个关键词:丝绸之路。这个历史符号不仅代表着我们祖先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的地域意义上的古丝路,还包含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这种丝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中,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的重要依托。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是秉持这种精神和理念,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让古丝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一带一路”建设代表着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开放精神。开放发展既是一个打破地域或民族等限制与世界寻求合作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突破现有发展现状,继续深化探索的过程。后者尤其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开拓进取的开放思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三十多年来,我们秉持开放精神,不懈探索,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开放格局呈现出东强西弱、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特点,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的能力不够强,“引进来”强、“走出去”相对弱,被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多、主动参与和影响全球经济治理少,等等。封闭一定导致落后,低水平低层次的开放同样会误事。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在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空前紧密的大背景下,只有突破现有开放格局、提升现有开放水平,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大的发展。“一带一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这是解决开放发展面临的“升级版”问题,体现了一种应时而动、不断探索的开放情怀和精神。

“一带一路”承载着一种着眼大势、合作共赢的开放精神。开放发展不是封闭与狭隘,是着眼世界发展大势,与世界各民族或国家休戚与共、合作共赢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之后特别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强调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他提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合则强,孤则弱。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人类社会的存在更加成为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状态。“一带一路”推崇互尊互信,合作共赢和文明互鉴,这是中国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倡导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核心价值取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比较优势各有差异,互补性很强。共建“一带一路”则呼应和平、合作、共赢的潮流,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它摒弃那种霸权逻辑,突破“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陈规旧框,强调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共同繁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