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创开放发展的新局面
开放发展回答的是发展如何与世界对接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为“十三五”时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坚持开放发展,必然要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一带一路”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大资源,关系国内国际两种规则,在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创我国开放发展的新局面。
在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方面开创开放发展的新布局。“一带一路”实际上是要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良性互动、相互作用的一个构想。从国际范围看,“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其沿线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从我国内部看,“一带一路”建设覆盖的国内段也是地域宽阔,市场广大,包括西北、西南边陲,内陆、沿海等诸多省份。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专门就西北、东北、西南、内陆和沿海相关省份如何搭上“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进行规划。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覆盖人口约44亿,占全世界63%;经济规模达21万亿美元,占世界29%。如此潜力和规模巨大的市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协调起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布局。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现在的“开放前沿”,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有利于形成向东开放水平提升、向西开放步伐加快、内陆沿边地区开放迈向前沿的良好布局。
在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资源方面提升开放发展的新层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的开放模式,对经济快速发展贡献重大。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对外开放也进入新阶段。如何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如何从经贸大国迈向经贸强国,是我们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的作用逐渐弱化。新兴市场国家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受制于基础能力弱和资本短缺。而我国经济经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虽有结构性矛盾但也有优质的过剩产能、多余的外汇储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优势。“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通过中国同这些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达到双方的互补共赢。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将超过5亿人次。这种互联互通把国内国际资源统筹起来,实现国内国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这种互联互通有利于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和出口主导产业,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不断提高开放发展的层次。
在关系国内国际贸易规则方面推动开放发展的新飞跃。全球化时代,技术、人口、产品、服务的流动都受制于全球性的规则和制度。而目前全球性的贸易规则大都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各个国家在规则制定和运用过程中更关注自身利益,纷纷搞一些排他性的贸易安排,一些国家把国际规则的确立当作打压竞争对手的手段。比如,美国主导推进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贸易伙伴协议(TPP和TTIP),竞争中立、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成为贸易规则制定的焦点,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这些协议生效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将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全球经济也因区域优惠贸易安排而出现相互割裂的一面。“一带一路”建设关系国内国际两种规则,它倡导的是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它主张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秉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合作共赢的理念去定义国际贸易往来规则,有利于国际合作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