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建议:民生为本

“十三五”规划建议:民生为本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自然也意味着这段时期是我国民生改善不断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

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前提

通俗而言,民生就是老百姓的生计。“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流存在民间的谚言,其实说的就是老百姓每天的生计问题。时至今日,时空转换,开门已不单单是七件事,而是各种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必备需要。只有这些必备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管子》的《治国》篇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奉为基本国策,但立足于民生改善却是隐含其中的内在动力。人民生活水平的长期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再好的理论也将黯然失色,也将削弱执政的合法性。1978年,全国城镇人均存款余额只有89.8元,农村人均存款余额仅有7元,民生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穷则思变,才有了日后持续的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经济的较高速发展不仅使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也让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过去共同贫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正在迈向小康或富裕生活。当前民生改善取得的成绩,应是几十年来国家持续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果。故而,可以这样认为,民生改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经济发展则为民生改善创造了条件,是民生改善的前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一时期将是民生改善进入一个质变的新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但千头万绪,首要的还是应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唯有如此,民生的大幅度改善才能有牢固的基础,才能保持可持续性。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必须有合理的区间,这样才能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据估算,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十三五”时期每年经济增长要达到6.5%左右,由此可在未来5年实现城镇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6.6%和4.7%,从而确保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近一两年,在“三期叠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虽然采取了一些宏观刺激措施,如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减免小微企业税费、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等,但这些措施的效果显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质增效、结构优化与升级将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题。当投资驱动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动能时,我们必须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目前来看,一些新的思路正在形成并付诸实施,如扩大自贸区、支持“互联网+”等新业态,藉由万众创新及推动“中国制造2025”、勾画“一带一路”路线图及推动亚投行等,这些都可成为下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未来,如何将思路变成现实再取得实效,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事关“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是否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否则,离开了合理的经济增速,民生的持续改善也将难以为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