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建议:民生为本(2)

“十三五”规划建议:民生为本(2)

民生改善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

我国已由生存型社会步入发展型社会,在基本上解决了生存问题后,发展问题带来的压力逐渐显现。民生改善始终是动态性的,在生存型社会,民生改善着重要解决如何吃上饭的问题,而在发展型社会,民生改善需要解决如何生活好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几十年经济较高速发展的支撑下,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民生改善的进展却不太同步。

尽管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需求有了较大满足,但离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虽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上学难、上学贵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的上学难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虽然各阶层的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都得到了普遍实惠,但收入差距、财富差距的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劳动报酬占GDP比值的下降趋势仍未得到明显改观;虽然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有明显进步,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大百姓;虽然养老保障已实现全民覆盖,国家已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与老龄社会的到来,老有所依问题将会更严峻;虽然住房问题已不再是生存问题,但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特大型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过高的房价大大超出了普通百姓的购买能力。此外,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诸如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交通拥挤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上述民生问题,关系到小康社会是否顺利建成。也正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对民生问题给予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在收入方面,公报不仅重申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也创新性提出“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在社保方面,公报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在就业方面,公报既重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又强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在教育方面,公报决定“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在扶贫方面,公报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等等。无疑,这些对民生问题的关注,随着“十三五规划”对五中全会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并辅以一些约束性的改善指标,“十三五”时期的民生持续改善将是可以期待的。

应该看到,民生的内容应不仅限于人的物质生活方面,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它还应包含人的精神面貌或状态因素。当我们重视民生改善的物质内容时,也应同时高度重视民生改善的精神内容,正如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这方面,更期待“十三五”时期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结合中国梦的建构与诠释,让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更具说服力,使民生改善可带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从而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