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团队决定大学的走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高校来说,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成了一个非常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在论坛的“如何提高高校治理能力”讨论环节,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表示:大学的治理结构很大一部分是如何处理好大学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的问题。“有时候这些权力的边界不清、定义不清,可能我们认为是在行使学术权力时,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行政权力。”
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表示,要彰显学术权力,首先要明确学术权力的职责、使命、目的,还要界定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界限,哪些是行政权力做的事情,哪些是学术权力要做的事情。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舒歌群认为,对高校来讲,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除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外,实际上还存在着民主权力。“如果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实际上是对其有机整体的一种破坏。而大学章程就是来规范权力之间怎么平衡和如何发挥作用的。”
在很多人看来,高校学术权力不彰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此,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林东伟认为,治理和管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管理是一种单向的、直接的手段,治理是需要一个系统,要统筹。行政权力效率非常高,令行禁止,但学术权力相对行政权力来讲是处于比较松散和零散的地位。“不要怕行政权力被削弱了,而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学术权力有没有行使够。”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提出,大学的中心任务是立德树人,要解决大学精神的德治,就要建立一套体制来进行保障,同时还要有一套体制来保证大学的法治,而在法治当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基层细胞”的“自治”,有了“基层细胞”以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才得以协调。我们的“基层细胞”完成一定的架构设计后,自主权也可以确立。首都体育学院副校长骆秉全认为,在推进高校办学自主权过程中,应给予高校一些适合国情、校情的政策。
而对于管办评分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曹卫东建议,高校可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大学自身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交给社会共评价;教师的评价交给专家;学生的评价交给市场。实行综合的评价指标。”
“明确立法、引入外部力量制衡、加强学校内部管理队伍职业化,是提高高校治理能力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合肥学院院长张文兵说。“现在学校和政府间,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都面临着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配问题,我们需要面向社会引入其他力量加以制衡,比如合作企业或者校友组织的介入监督等。”
宋敏表示,大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是影响大学治理能力的首要因素,这个团队决定了大学的走向。要处理好权力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的领导者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提出大学的领导者,他应该既是思想家、政治家,同时又是教育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