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建设也要讲特色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在论坛上,“一流学科建设与大学核心竞争力”也是书记校长们讨论最为热烈的一个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坦承,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表现在缺乏原创性成果。而造成这样的差距,原因有很多,“我们缺少一支能做原创性成果的师资队伍。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上,也还有所欠缺。”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则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差距也不容忽视。“首先体现在师资队伍的差距,不仅体现在高端人才的短缺,也体现在教师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其次体现在学科上的差距。”
南开大学副校长关乃佳坦言,虽然最新公布的基础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世界五百强大学学科公告显示,南开大学有10个学科名列其中,成绩不错,但要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拥有更多一流学科才是重中之重,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引进人才。
“但也不能只讲差距,不讲特色。”张炜强调,中国要建设一流大学既要正视差距,抓紧追赶,也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增强自信。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大学党委书记刘正东以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说,“它十多年常演不衰,场场爆满,就是靠特色取胜。高校要竞争一流学科需要靠特色,特色就是亮点,特色就是卖点,特色就是综合竞争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吴普特也赞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定要有特色。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也表示,一流学科的标准不能只看西方的标准,建设一流学科要有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学术自信和我们大学的自信。
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如何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应用等倾向?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表示,作为研究型大学,我们反复强调科研要反哺教学,强调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人才培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师或者教授的第一学术责任是教书育人。要把任何的科技资源、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培养人才的优势,回到培养人这个根本的使命上来。
而对于大家关心的一流人才培养标准,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提出,要放在一个长期的过程去看。无论是就业率、毕业后的薪酬还是司法考试的通过率等,都是短期指标。“而大学生真正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作出贡献应该是在二三十年之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余其俊特别谈到,中国有2000多所大学,在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同时,也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大学群体。“只有国内大学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才能让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真正得以提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