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发展的焦虑”,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方谚语讲,“上帝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是要他们相爱相亲,不是要他们争吵,否则不成为人类;上帝把世界分成东方和西方,是要他们和平相处,不是要他们战争,否则不成为东西”。中国文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即“人之所欲,施之可行”。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欲人之所欲,才有共同关切、共同语言,才能够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当代人类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题目、大文章,中国文化在此中,有好话可说,有好戏可唱。
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样“斯为美”的文化,这样推陈出新的文化,可以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释义,就是“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同一个地球,同一片天地,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危机,同样的挑战,同样的愿景。同样的经历和危机,使今天的人类必须求同存异,走到一起,命运与共,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昨天,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出,“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然是为中国谋,其实也是为世界谋、为天下谋。这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逻辑延伸,是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发自内心的“千年一叹”。
走出“发展的焦虑”,中国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这就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为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贡献。
(作者是中国战略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