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系统思维(2)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系统思维(2)

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阵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顶层设计。但是一些部门、领导为了显示重视顶层设计,不论自己处于哪个层级,什么性质的部门,都要如火如荼地搞规划、做方案。既不管已经制订及正在执行的规划方案,也不管新方案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都想通过一纸文件来体现自己的战略思维、宏观考量、长远眼光。更有甚者,哪怕是日常本职工作,也要方案先行,推敲文字,不仅没有消除“文山”,反而助长了“文牍主义”。

“一头热”。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重大的理论命题,也是艰苦的实践探索。现在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热在理论探讨、舆论宣传,冷在具体的实践探索;热在方案设计,冷在具体实施。这种现象说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还没有形成均衡的参与格局,找到各种力量汇集的交点。过度的热也容易产生泡沫,理论研究跟风,系统深入不足,舆论宣传流俗,口号概念滥用。甚至一些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符,甚至倒退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也被冠以治理的名义,贴上现代化的标签。

“一公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权力合理配置的过程,但是权力配置必然触动利益藩篱,出现各种“梗阻”。行政审批权改革最能体现这点。一方面是权力下放的“最先一公里”。在行政审批权改革过程中,一些部门相互掣肘,你放我不放,先放后不放,看单项很美,看整体很凌乱。另一方面是权力下放中的“最后一公里”。之所以下放权力,是因为地方政府可以就近就便管理和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和市场可以进行自我管理。但是权力下放到最后的环节,往往会产生阻滞,或者是地方由于多轮的机构改革,没有了明确的承接主体,或者是地方部门条件有效、能力不足,难以行使好下放的权力,或者是上级担心顾虑延迟下放权力,或者是相关信息的发布不及时、不透明、不普遍。于是出现了行政审批改革中的“放不下”“接不住”的现象。

“一面倒”。民主化和有效性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就各项改革的有效实施而言,制订规划方案要遵循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下级的具体条件,体现差异化原则。但在实践中,一些规划方案,为了求速度、赶进度,体现领导意图,往往减少程序,忽视不同意见。一些规划方案只强调与上级对接,体现统一性、规范化,忽视了下级的具体要求。规范化、标准化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但应是建立在多样性、多元化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只强调前者,就会削弱制度运行的动力、社会生活的活力。

“相互推”。责任和担当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最需要的气质。遇问题退缩,见责任推卸,是无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开放以来,反对官僚主义、拖延推卸一直是行政改革的重要主题。现在,推卸责任有了新形式。对于新问题,以没有制度依据、法律授权来推脱;对于老问题,则用所谓的“流程再造”来细化,分摊到更多部门;对于跨部门问题,以没有上级协调来回避。推卸责任必然生成“懒政”“怠政”,既阻碍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也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挫伤社会公众对于改革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