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系统思维(3)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系统思维(3)

重塑社会心理

就当下而言,在继续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构建与治理现代化相符合的社会心理,为各项制度改革和政策实践营造健康的社会精神环境,提升治理现代化“硬件”与“软件”的契合度。

以改革定力克服焦虑感。紧迫感是赶超型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中国的紧迫感更为强烈。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须倍加努力,强烈的紧迫感贯穿于各项改革之中。与此同时,中国这样的巨型社会在短时间内经历着多重的转型,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参照系不仅在快速变化,而且也在多样化,外部说服和自我说服的机制不健全,社会心理缺乏稳定性,浮躁心态日常化。紧迫感与浮躁心态交织在一起,很容易转变为焦虑感,过于强调速度、规模、物质成就、重大变化等短期内可以看到、直接感受的“硬实力”,而忽视了长远、坚持、持续等需要耐心才能实现的价值,也容易导致虚假的竞争气氛。因此,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自信心,崇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治理精神,营造激发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氛围。

引导社会预期。社会预期是民心所向。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利益成为社会预期塑造的关键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利益的内容已经极大丰富,不仅包括经济收入,还包括健康、环境、流动、发展机会。人们评价预期实现的标准也从纵向历史尺度向横向跨国尺度转变,更加倾向于以个人的发展来衡量社会的进步。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要重视社会预期的变化,并通过制度机制的改革完善,来引导和塑造社会预期,将个人发展的动力汇集为国家发展的合力。

提升社会信任。信任是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最持久的力量,但信任的培养又是长期的过程。可通过改进执政能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制度信任水平,通过合理有效的分权来改进不同治理层级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有效的授权赋能推动国家与社会之间信任关系的现代化转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多主体参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需为有序参与提供更为通畅的渠道,为自我管理创造更有力的制度环境,尊重主体性,激发主人翁意识,在相互认同中提升社会信任水平。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