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

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

二、着力创新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

坚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建设全国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创新城市。

(一)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融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推动与自贸区联动发展,成为创新主体集聚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开放创新示范区。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集聚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端研发机构,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打造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新药创制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示范工程。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规模化、高质化发展。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开展众创空间示范工程建设,把滨海新区“双创特区”建设成为高水平创新创业示范区。实施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更好发挥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作用,大力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鼓励支持科技企业股改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二)打造先进制造新高地。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对接《中国制造2025》,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加快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壮大发展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加快发展机器人、3D打印设备、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现代石化、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万企转型升级行动,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促进制造企业向柔性、智能、数字生产转变。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名品名牌名企名家创建工程和标准化提升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加快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发展壮大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做强天津制造。

(三)构建现代服务经济新体系。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并举,推动现代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建设全国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推动金融制度、产品、工具和服务模式持续创新,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金融业态,积极发展产权、股权、现货交易市场,促进各类金融要素平台集聚。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融资。加强金融监管,增强防范金融风险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会展经济、商务咨询、通用航空等新增长点,增强对先进制造业全过程服务能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培育休闲旅游、文化消费、体育健身等消费业态,优化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网络布局,促进快递业加快发展,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构建安全、智慧、便捷的居民消费服务体系。有序开放服务业领域,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四)促进现代都市型农业新发展。加大政策、科技支持力度,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农业经营模式、价值实现形式,给予政策、科技支持,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的双提高。推进“一减三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提高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业功能向二三产业拓展,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应用,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等新型业态。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生物农业,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搞好农村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五)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全面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海洋装备制造、海水利用等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海洋渔业。深入推进科技兴海,建成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集聚区。高效集约利用海域岸线资源,实施海岸生态保护和修复、河道入海口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