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质量型”智库急需体制革新(3)

建设“质量型”智库急需体制革新(3)

加大政府对新型智库开放力度

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预见性、前瞻性,而进行有效的战略性预测或研判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智库专家能够密切接触决策层和核心人员,并能第一时间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否则,智库专家的研究只能隔靴搔痒,鲜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大多数智库缺乏政府内部的“隐性知识”和完备的即时数据,智库并没有获得“有效行动的空间和能力”,导致智库专家的政策建议通常流于形式或“无的放矢”,进而导致政府对智库专家能力的不信任。这不仅隔断了智库专家与政府决策者之间互动的渠道,而且还强化了政策制定权力中的原有配置。结果,政治系统变得封闭,尤其是政策问题建构过程变得更为封闭。打破权力对知识的垄断结构,使智库专家获得政府决策话语权并对政府决策权的行使进行理性化制约,形成智库专家的参与权与政府决策权之间的制衡,需要政府提升政策制定体系和过程的开放性。由于建构的开放性,政府决策变得更加透明,从封闭决策到专家参与,从垄断决策到共享决策。这里的开放性不仅包括政务公开、信息公开,还包括政府对智库专家的审议公开。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是“质量型”新型智库建设的短板。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政府信息共建共享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智库的信息互通、成果共享。政府对智库专家的审议公开同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便于社会公众了解智库专家的观点、顾虑和假设;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政府官员与智库专家的创造性张力。政府的开放性为新型智库多线条、多面立体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可能,亦增强了政治系统对智库知识流入的接纳程度和包容性,为新型智库决策咨询功能的发挥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