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成果初露端倪 】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经济增长面临“三期叠加”的压力,但因坚持结构调整,经济在保持一定运行速度的同时,提高了质量和效率。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服务业正以半壁江山之势挑起经济大梁。
消费稳健发力。其中,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稳步回升,已连续4个月加快,继续担当拉动经济增长的“头驾马车”。消费结构也在优化,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新型消费蓬勃发展,从物质型向服务型消费、由传统型向新型消费升级成为消费发展新趋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市场活力不断迸发,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注册资本20.7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8%、40.9%,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达1.16万户。新产业、新业态、新动力加快孕育成长。
【 打响“四个歼灭战”】
化解产能过剩、防范金融风险、运用好结构性减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都是明年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习近平提出,要打响“四个歼灭战”,即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房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李克强表示,在供给方面,继续运用好结构性减税等手段,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用,扩大有效供给。
此外,“未来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还应该包括人口、土地市场、金融体系三个要素的改革。”郑联盛认为。对此,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建议,应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及其素质。在全面放开二孩的情况下,要更加注重劳动力质量与结构的提升,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力资本红利”,在劳动力要素上实现供给升级。
黄剑辉表示,还应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尽快修改国有和集体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的相关规定,助推投资项目落地。探索“股田制”等土地制度的变革实践,并借鉴国际经验优化农业发展模式,以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而带动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增加金融供给。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和基准利率形成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不同规模、多元化的经营机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