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引领者,应当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中国崛起进程中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是,现行的国际秩序已经建立。这个以西方为中心的战后世界秩序曾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现行的国际秩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面对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各种新老问题的纠结,这个秩序需要作出调整。此外,全球化对传统结构带来巨大冲击,有人称之为现代碎片化现象,包括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人类认知的碎片化,特别是热点分布的碎片化,正冲击现有的国际秩序。“碎片化危机”成为国际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因而,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愈益显著,迫切需要中国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已与一个崛起的大国地位相适应。
《建议》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何谓制度性话语权,就是要在国际经济、政治等制度性建设中,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并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建议》指出,“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随着人类对这些领域的开发和利用,为避免无序和混乱,需要制定这些领域的国际规则。而随着中国参与这些领域的开发和利用,中国自然应当成为这些新兴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者。
推动中国全方位改革,助推中国成为全球引领者
一是理念上需要突破,要用人类的共同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要成为全球引领者,其自身软实力建设十分重要。《建议》指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而价值理念,即价值观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要起到引领作用,需要使用人类共同语言。因而中国所遵循的价值观,也应当是全人类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认可的共同的价值观。但仅此还不行,还必须有自身特色。而公平正义,就应当既属于人类共同价值观,同时也是具有浓郁中国鲜明特色的价值观。因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全人类能够听懂的共同语言。
二是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推进制度创新。《建议》提到的创新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概念,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而推进制度创新,实质属于培育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能激励人们创新的文化。包括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精神的创新观念文化,也包括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人文环境的创新制度文化。
培育创新的观念文化,在当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一整套包括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理性的批判精神、开放协作的竞争观、不畏失败的风险意识和允许失败的宽容精神等创新观念文化。现代社会,公民理性的批判精神十分重要。只有批判精神氛围浓厚且富有理性,才有利于创新火花和观念的形成。此外,宽容失败,鼓励竞争性的风险意识也十分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并不完全兼容。要汇聚创新文化,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改造与更新。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需要弘扬,对不合适宜的文化需要舍弃,对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文化则需要改造,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或缺的内容则需要更新。
创新文化的培育同样依赖于制度建设。《建议》中提到的“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就属于创新制度文化。
对经济增长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创新。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制度创新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中国改革开放36年的经验验证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三是推动全方位改革。从更宏大视野考察,创新文化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建设。因为只有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公民言论自由有了切实保障,形成了活跃的思想市场,创新才有了不懈动力和源泉。因而,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包括推进党内民主,推进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对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而要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实质就是建立一个常态的现代国家。也就是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社会制度架构基本上稳定不变的国家。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人们普遍认为,应当具有五个基本要素或五项基本构件,即比较公平合理的经济制度,比较公平合理的法律制度,比较公平合理的政治制度,活力四射的开放社会以及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
只有建设一个常态的现代国家,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有清晰的预期,这个国家才能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理解,才能够真正成为国际社会的引领者。只有建立一个常态的现代国家,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土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有利于创新思想形成的体制机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才具有不懈的动力和十足的底蕴。
(作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