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部署、全力突围,打一场财富保卫战

周密部署、全力突围,打一场财富保卫战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简评

每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是众目所归,因为中央工作会议的基调和部署基本上将决定着第二年“看得见的手”将如何运作并影响整个市场运行。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令人瞩目,原因当然就在于当前中国的经济正遭遇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将如何出招,中国经济能否突围,杀出一条活路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乃是风向标。

先谈谈当前的经济形势。当前,中国经济传统三大增长动力——人口红利、出口红利以及楼市红利,前两项已经完全消失,后一项也已经消退;中国经济眼下正面临产能过剩、债务过高以及泡沫严重这三座大山的困扰;另外,中国经济还存在着美元回流、全要素生产率下滑以及制度转型等三大风险的侵袭。

当传统增长动力消失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何在?如果找不到新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根本不可能自动进入常态、健康、可持续的增长通道,所谓“新常态”永远只是理想和追求。中国经济的三座大山又当如何化解?如果化解不了甚至化解不及时,中国经济事实上将很难进入健康、稳定增长的“新常态”通道,反而会有极大的可能在“老病态”的泥潭中挣扎。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美国经济已吹响加息的集结号,新兴市场正备受压力,阿根廷货币已应声倒下,中国过去一年内美元流出高达5000亿美元。中国经济如何克服美元回流再加上国民经济效率下滑以及自身制度转型所带来的系统风险的侵袭,冲出内外部经济冲击的包围圈,不仅事关中国经济能否脱离“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实现大国崛起,还关乎中国经济能否保住3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财富成果,避免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被人剪了羊毛。

曾记否?许多国家如拉美、“东亚四小虎”等都实现过高速增长,却难以做到持续增长,更难于做到稳定增长,结果往往在一场内外部因素蓄积的危机当中,多年增长的财富烟消湮没,国家也沦落中等收入陷阱当中。

中国会是下一个吗?中国经济能避免美元回流带来的严重外部冲击吗?中国政府能化解“老病态”,打造新的增长动能吗?中国能在2016年成功启动“十三五规划”、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而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吗?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都将取决于政府“看得见的手”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对2016年经济工作的全面部署。

鉴于中国事实上已进入“习近平时代”,无论反腐、政治、军事、外交甚至经济工作都开始转向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习总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有什么主导信息?其信息是十分丰富的,而在“十三五”主要目标中,排在首位的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习总在作说明时曾特别重点提到了此项内容,他说,建议稿提出今后5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主要考虑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

这在当前,可谓挑战多多!仅按当前的市场趋势外推,则2016年的房地产投资增长可能为零,全部投资增长会降到9%,而消费增长将降至个位数,外贸增长则依然不看好,如此中国经济要稳定6.5%-7%的增长,必须要靠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外力强推,否则,明年增长速度还将下滑,甚至上半年还会有断崖式增长下滑的风险。

在正常经济波动下,应该借助于经济波动甚至危机来出清市场、推进结构调整,但在中国当前经济面临重围,有可能引发重大危机的战略性时刻,政府却必须全力稳定增长、避免危机,这才符合国家的战略利益以及经济发展的长治久安。因此,我特别注意到本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破天荒地、总纲性地提出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如何保证做到这一点?在当前市场之手软弱无力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发力,为此宏观调控和各项经济工作转向以稳增长就应该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和经济工作目标之首,并杜绝一切争论和犹豫(过去两年政府部门和学界在宏观经济的判断与对策上一直存在分歧),如此2016年的稳增长的胜算才会大很多,中国突出重围,“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才有立足点。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