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哪些改革红利落在您头上?(2)

2015年哪些改革红利落在您头上?(2)

中央深改组@“霾伏者”: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

小马是北京市某街道办的一名普通公务员,今年是她在北京的第六个年头。这位来自浙江的“90后”女孩刚毕业不足两年,但频现的雾霾天让她有些吃不消。还要在北京继续生活的小马,希望天蓝水净。

“阅兵蓝”应该是2015年北京人最欢迎的颜色,但是这样的颜色并没有成为常态化。不达标的城市空气质量时常牵动着百姓的神经。

我国受雾霾影响的数亿人依然要时不时戴上口罩,他们在数百万平方公里“若隐若现”的国土上追问:何时许我蓝天白云?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环保改革方案,要求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对问题突出的地方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2015年要在推动地方政府责任落实方面下大力气,对30%以上的市级政府开展督查,强化地方责任,解决地方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不作为”。

虽然治理雾霾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深改关键年”,环保改革还是在持续发力。

12月8日,北京市启动自2013年《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通过以来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企事业单位弹性工作;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府公车进一步停驶;北京市停限产企业2100家,3500多个工地停止室外施工……

“深改关键年”的环保喜与忧,让群众对蓝天白云有了更多的期盼:孩子们期盼能正常在户外游戏,上班族期盼不再“蒙面示人”,“大妈们”期盼跳广场舞不再像“寂静岭”……如果改革能释放更多的环保红利,那就让改革来的再猛烈一些吧。

中央深改组@13亿人:迈进一步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当贵州兴仁县城南办事处居民雷大姐得知母亲患了膀胱癌时,感觉天都要塌了。“不治肯定不行,治疗又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家里条件本来就不好,当时愁得我整夜睡不着觉。”

雷大姐的“愁”并不让人意外。多年来,看病贵、看病难是国人最担心的事,一场大病就足以让一个家庭分崩离析。

“仅是用药一项,一年就是10多万元。”贵州省兴义市桔山镇的村民郭欢原本有一个小康之家,但2011年查出患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后,不仅家里的积蓄花光了,还欠了10多万元的高利息借款。

在山西省吕梁山连片特困区,一个不足7万人的小县就有近1万人因病、因残致贫,占到贫困人数的28%。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要把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说,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环节是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核心就是切断药品、耗材与医院及医务人员的经济利益。

2015年,在北京启动“医药分开”试点的5家医院,门诊次均医疗费用减少了54.84元,次均药品费用(门诊看一次病的用药费用)减少了82.85元;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医院收费处玻璃窗口上张贴着“药品零差率销售”告示,依西美坦从每盒657元降到136元,头孢硫脒从每盒256元降到60元……

“医保报销、大病保险、大病医疗二次保险,不光报销的多,药价也便宜了很多。”雷大姐给记者算了一笔母亲的“治病账”:唑来膦酸从每盒近1000元降到600多元,吉西他滨从每盒400多元降到200多元……“原本以为要花10多万,现在一共只交了5000元。”

当然医改并非如此简单,破除以药养医的核心应该是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性,单纯实行药品零差率,而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等配套机制如果没有建立,就会出现以耗材养医、以检查养医的现象。但在2015“深改关键年”,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深改组已经迈出第一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