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国变革、振兴和长治久安之道

明中国变革、振兴和长治久安之道

编者按:前不久,由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教授和陈旭东博士撰写的《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一书获得了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在2015年11月8日颁奖典礼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颁奖词中说:“田国强、陈旭东的著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对中国改革历程作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分析了中国改革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启示意义,……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思路。”吴敬琏先生为本书作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院长周其仁教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王一江教授、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分别为本书撰写了推荐语。

近来,我认真研读了《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一书。这本书从历史、逻辑和未来三个维度对中国改革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解析,能让我们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视域来认识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刻的重大变革。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明道”:明中国变革之道、明振兴中华之道、明长治久安之道。本书分五大部分共32章,包括总论、回顾改革、理解改革、求解改革和深化改革,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改革的历史考察及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总结

作者主要通过历史大视角进行比较,把改革开放置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场景之中进行考察,他们发现这170多年的历史具有四个明显转折性全局意义的社会经济变革: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图强、辛亥革命与市场经济的探索、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联姻、改革开放引领的复兴之路。通过比较研究,他们认为四次变革三次未取得实质成功,而改革开放则引领中国走向了复兴之路。前三次变革,包括洋务运动时期、抗日战争前后及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以国有经济推动工业化的尝试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均未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轨,均未实现国富民强,因此三次均未取得实质成功;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通过对内松绑放权、对外开放的改革举措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引领中国走向了复兴之路。

对于改革开放成功的基本原因或基本经验,他们认为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推行松绑放权的市场化改革;三是实行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四是中央向地方分权鼓励了区域竞争;五是以渐进改革策略促平稳转型。

关于改革的逻辑

中国经济改革,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这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逐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如何理解市场化的改革?作者运用现代经济学尤其是关于激励和信息的机制设计理论来分析为什么要选择市场化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内在逻辑是什么。

他们首先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比较。计划经济有效运转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中央计划机关能够全面地、及时地掌握一切经济活动的决策信息,即信息有效;二是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完全一致,不存在个人私利,即激励相容。但是由于社会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太高,不可能掌握全部决策信息,以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思想觉悟没有那么高,还存在追求个人私利的客观现实,因此计划经济不可能有效运转。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弊端就在于信息的问题和激励扭曲。

而市场机制是一种分散决策、自愿交换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形式,通过竞争形成的市场价格,可以有效传递生产和消费的信息,使人们基于自己的私利自愿地决定向市场提供多少产品或服务并决定收入分配,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可以尽可能地达到最优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所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时会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单独或和市场一起解决,并有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其次他们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内在逻辑。改革初期面临的一个客观事实是社会物资资源匮乏,在充分考虑人们比较注重自身利益和信息不对称的约束条件下,充分满足任何一个经济机制良好运行的四个先决条件:承认个体利益、给人们更多的经济自由、实行分散化决策和充分调动个体积极性,有效解决信息和激励问题,逐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定条件下的改革推动发展,发展让老百姓不断获利而促进稳定,从而创造了加大改革力度的条件,推动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内在逻辑。

关于改革的未来

关于改革的未来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未来10—20年中国将跃居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要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必须找到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

首先,他们批评了所谓的“中国模式”。一些学者对于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路径冠以“中国模式”,作者认为没有所谓的“中国模式”,至多只有中国道路、中国路径,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符合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另一方面我们还处于制度转型过程之中,很多东西还没有定型,“模式”这个词可能会有很大的误导性,应该“少提”“慎提”,以防止人们陷入一种静止的、僵化的形而上学框框。

其次,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开放的正确方向。经济改革单兵突进,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其他方面的改革比较滞后,使得中国面临成就巨大但问题也突出的“两头冒尖”现象,根源在于深层次市场化改革滞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不清晰、不合理,导致“三重三轻”的不科学发展:重政府轻市场、重国富轻民富、重发展轻服务。他们认为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中国改革的路径必须从单一的经济改革转向全方位联动改革,通过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牵动社会经济各项制度的合理化和现代性转型,尤其是重新思考和界定政府的基本职能,最终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理治理边界,成为政治经济强国,未来世界的领导者。归纳起来,中国下一步改革发展要实现“四个转向”,即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从单一的经济改革转向全方位联动改革,从发展型全能政府转向服务型有限政府,从国际体系的追随者转向未来世界领导者。

再次,他们论述了富民强国的内在逻辑。基于历史上国内外几千年的强国实践,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他们认为富民强国的内在逻辑在于:欲强国,必先富民;欲富民,必赋私权;保私权,必限公权。

关于明道、树势、优术、抓时四位一体的改革方法论

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面临的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基本上都是“难啃的骨头”,因此要正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用好“明道、树势、优术、抓时”四位一体的改革方法论来进行系统的全方位联动改革。一是“明道”,就是明了改革的方向和路线: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树势”,必须发挥中央顶层独有的权威。三是“优术”,细节决定成败,改革的方式、方法要对头。四是“抓时”,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改革时机,现在改革的空间越来越狭窄,越往后,改革将越艰难。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