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途径与突破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基于此,笔者认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通过两个途径,突破三个障碍。
途径一,缓解区域极化,整合优化空间布局。这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途径。
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包括河北省11个地级市及23座县级市。北京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有区域内其他城市没有的政治优势,是国家社会、经济最核心的资源集散地,其经济规模和政治地位使得人才、资源逐渐向其集中,形成了一个要素“黑洞”,对外辐射效应非常薄弱。天津作为直辖市和北方主要海港城市,一定程度上也集聚了较多资源,与北京之间经济联系非常紧密。而河北作为北方的平原省份,因京、津两地对河北的资源虹吸效应明显,河北的资源向北京单向流动的问题长期存在,导致三地所承担的职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差异悬殊,整个城市群的空间梯度结构非常不合理,极化现象严重。
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际上是要打破这种区域极化现象,首先要做空间整合。京津冀地区土地总面积2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其中,北京产业、资源富集度最高,空间资源最匮乏;天津、河北依次呈现为资源富集度降低、空间资源提升的特点。空间资源整合的目标是形成首都社会经济圈。将该地区作为一体化的首都经济圈整体考虑,整合土地、交通、设施等因素,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首先,土地因素。整合各类型功能用地,北京要有序疏解部分职能,城镇建设用地在现状基础上要争取实现零增长。天津要实现自身的城市发展职能和区域担当。河北则需要利用其空间资源充沛的优势,积极承接区域的功能转移,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和生态涵养等方面作用。
其次,交通因素。通过交通一体化,完善各类交通设施,实现三地互通与连接,促进各项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与调配,从而实现整个区域要素流动的全面一体化。
第三,城市公共服务因素。通过区域内的产业转移与承接,促进人才、信息的流通,科技成果转化,工业、制造业和物流等应服从区域空间布局。与此相配套的是整个区域城镇群的城市公共服务全面整合,包括各种优质教育、医疗服务的区域布局,从而缓解空间极化现象,实现均好性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