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律己是立身之本,是为政之基。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既树立了理想信念高标准,又明确了纪律规矩底线,体现了中央对纪律这个党的生命线的重视。我们必须时刻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心,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作全面从严治党的表率。
知行合一,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清代小说《镜花缘》中,有一个“两面国”的故事。那里的人都长着两张脸,荒诞不经的故事,针砭的是当时官场的丑态与积弊。现在,党员领导干部中也有少数“两面人”,对组织演“两面派”,对群众唱“双簧戏”,玩政治投机主义。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标准。”领导干部严以律己,就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严格按照《准则》和《条例》要求,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在思想上与党同心同德,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不打半点折扣,把党的纪律和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中。倘若只把“严以律己”当做口号、流于形式,就难免说一套、做一套,出现台上台下“两个样”、所言所行“两张皮”的现象。
洁身自好,做一尘不染的干净人。《四友斋丛说》中,有一个“白袍点墨”的典故。江苏徐州人山云被朝廷派去镇守广西,山云听说广西当时有送礼受贿的风气,就问帅府中一个性情耿直、敢讲真话的老吏郑牢,我是不是该入乡随俗呢?郑牢说,您到广西做官犹如“一袭白袍”,千万不能入乡随俗,不然“白袍点墨”,就永远洗不干净了。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因缺乏“白袍意识”而导致遍身污墨、再难清白者不乏其人,足以令人叹惋、警醒。当官贪“黑”贪“墨”,染色的“白袍”就很难“复原”。而没有白袍点墨的“一滴之错”,便没有之后的“一失足成千古恨”。领导干部只有时刻以《准则》和《条例》为思想行动标尺,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把好“苗头关”,守住“第一次”,遏住“萌芽时”,以谨慎之心“防污染”、“防墨染”,才能抵制歪风邪气的入侵,做到“一袭白袍”、两袖清风。
心存敬畏,做慎独自省的清醒人。《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一个“暮夜却金”的故事。县令王密想与新任太守、故交杨震拉拢关系,便带黄金深夜行贿,还辩称:“暮夜,无知得。”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杨震由此获得“四知太守”的雅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可谓语重心长、意味深长。侥幸心理往往是酿成违纪的诱因。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领导干部必须把廉洁自律作为抵御外来诱惑的“防火墙”、荡涤心灵尘埃的“清新剂”,心悬“律己之剑”,自觉检点个人言行,敢于“画地为牢”,乐于“三省吾身”,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清醒头脑,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
谨小慎微,做防微杜渐的明白人。《鹤林玉露》中,有一个“一钱斩吏”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因一钱而斩首,有悖法度;但县令对贪欲的认识,尤其是遏制、根除腐败的铁腕,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因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受到了处分,不少人认为,不过是吃几顿饭、拿几张卡、喝几杯酒,不算什么大事。事实上,“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小节并不等于小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在小节、小事上过不了关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很难在大节上过得硬。权力利益无小事,《准则》《条例》无戏言。领导干部只有谨记“万事皆有初”,始终保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谦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和“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气度,勿用“小聪明”,警惕“小缺口”,稳得住心神、把得住操守、管得住小节,从点滴细微之处筑牢为政底线,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作者阎立系江苏省常州市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