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河北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省来讲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当前经济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对河北而言,当前既有需求不旺的问题,也有供不适需的问题,特别是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
一是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不适应需求升级的趋势。比如,我省大宗农产品供应量充足甚至销售困难,但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供应不足;我省钢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但在普钢大量过剩的同时,高端装备用特殊钢却严重依赖进口。此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普遍存在供给低端化、同质化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的品质化、时尚化、个性化需求。
二是产业结构偏重。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钢铁、石化、建材等,都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偏重的产业结构风险极大,而与消费升级相关的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面临空间布局的供需失衡问题。一方面,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脱贫奔小康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地铁、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具有旺盛的需求,但这些设施和服务的供给受到资金和建设用地紧张的掣肘;另一方面,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许多投资、建设出现过剩。
影响我省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实质上是供需错配和供给品质低下。只有下决心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进行改革,从过去的偏重需求逐步转变为供给需求共同发力,尤其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积极有为,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推动产业产品向中高端迈进。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的有力抓手。随着劳动力成本、资源价格和隐性成本的全面攀升,我省已无法凭借低成本优势在低端市场保持竞争力;而在中高端市场和新兴产业领域,由于研发能力、人力资本条件制约,我省也面临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红利,通过创新驱动、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带来新动能,才有望重塑区域竞争优势。
再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我省是全国大气污染的重灾区,主要原因在于绿色生产率低。我省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约为9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20个百分点,因此压减煤炭成为能源革命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清洁替代能源供应缺乏,广大农村采暖季散煤燃烧等污染源头难以控制。面对国家产业政策的严格限制,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刚性约束,只有改革能源供给结构,有效提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