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城市病”给子孙留下发展的空间

避免“城市病”给子孙留下发展的空间

目前我国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的不断加深,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镇城区改扩建项目的上马,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大面积开工,建筑业在“十二五”前期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座座高楼到处拔地而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十二五”期间建盖了大量商品房、建设了工业区,直到“十二五”末,国际和国内经济下行,银行收缩贷款,轰轰烈烈的高楼建设大潮才有所控制。纵观这些城市和城镇,中心地带无不是高耸的地标性建筑,处处钢筋丛林,千城一面,给人以压抑之感,几乎没有留下一块能够容纳大量群众避险、防空和休闲之地,实为众多城市建设的一大败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对北京等城市考察中,对破解特大城市发展难题谈了许多看法,提了六个方面的要求,这些既是对北京的要求,也给全国大城市在发展中如何避免“城市病”作出了明确而清晰的提醒。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一是要做好城市规划,二是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做好环境治理,四是要做好城市管理,五是要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六是做好老城区改造。无疑是给“城市病”治疗开了一单治病良方。

笔者认为,每个城市和城镇的建设,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宜居、宜业、适合生活为主,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建设空间,合理预留发展空间和地震、泥石流、防空等安全避险和群众休闲空间。城市和城镇人口在不断增加,大量农村的农业人口奔着城市和城镇高质医疗条件、教育条件和高质生活而来,但是我们城市、城镇的医院、学校的容纳量已经接近饱和,城市、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机动车保有量、道路的通畅能力、机动车停放地点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进入“十三五”,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显现,集中体现了我们以前的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发展缺乏前瞻性的考量,缺乏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用可见的座座高楼挤压了未来发展的空间,让人民群众感到压抑,同时缺乏安全感,产生了怨气,例如某小区就因为一个公共停车位,司机双方大打出手,两败俱伤。许多中小型城市也将本来属于公共活动范围纳入收费停车管理,让群众怨声载道。究其原因,这些“城市病”的“发源地”都是城市管理者缺乏对城市未来发展和科学政绩观的正确认识。

只有给城市留下一片绿色、一片空地、一池清泉,一片蓝天和一条纯净的河流,才是对未来、对子孙后代最好的交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