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须让“无形的手”主导

精准扶贫须让“无形的手”主导

原题:精准扶贫,让无形的手助推城村联动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非同寻常,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全部出席,被称为“史上规格最高的扶贫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共产党员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高规模会议,传递出的是“超常规”信号——消除绝对贫困、决胜小康社会。毫无疑问,打好扶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一项重大任务。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6万元,但仍然有约1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保证这1亿人口不能在发展中掉队,要尽一切力量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

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新形势下如何推动扶贫工作?市场力量在扶贫中起什么作用?大城市如何与农村联动?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钊教授。

寄望于方案“包治百病”不现实,新形势下扶贫须“精准”

今年6月,习近平在考察贵州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精准扶贫”的内涵是什么?国务院扶贫办表示,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是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必然选择。国务院扶贫办在精准扶贫上也下了大力气。根据扶贫办的计划,2016年将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建设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等5个平台,建立完善考核、贫困退出和第三方评估3项机制,开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七大行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小额贷款等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良好开局。

在陈钊看来,新形势下,精准扶贫的提法和思路本身就相当“精准”。“陈钊说,在扶贫工作初期,一般化的帮扶政策往往能起到很大的效果。但在新形势下,我国的贫困问题呈现出贫困地区分散、致贫原因各异等新情况,寄望于一种“包治百病”的扶贫方案已不现实,只有一对一制定个性化的扶贫方案才能解决问题。”

“精准”这个关键词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扶贫中不仅要精准到贫困的成年人,还要格外关注可能陷入贫困的未成年人。陈钊举例说,不少农村父母为了生活双双外出打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子女在农村无法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接受不到很好的教育,导致智力和心理上的成长落后于同龄人。农村留守儿童在长大后,会因为这种原因而更容易成为新的贫困人口。

“扶起一代人不应该以倒下一代人为代价,贫困一旦出现反弹,将意味着扶贫工作前功尽弃。”陈钊说,“贵州毕节农村的留守儿童自杀事件让人痛心,精准扶贫不应该把他们丢下。地方政府要特别关注这类人群,或就地提供帮扶,或开放城市的教育资源,使脱贫工作彻底、有效,不让贫困出现反弹。”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