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须让“无形的手”主导(2)

精准扶贫须让“无形的手”主导(2)

从“扶贫”到“脱贫”,一字之差内涵更深

精准扶贫剑指全面脱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代替“扶贫”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此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脱贫攻坚战”的表述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从‘扶贫’到‘脱贫’,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中央对于攻克最后几个贫困堡垒的强烈决心。”陈钊解读说,“扶贫”是一种手段,而“脱贫”代表了对结果的期望和预判。

事实上,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词、中心任务都不同。

建国初期的扶贫关键词是“输血”。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低、社会普遍贫困,40%-50%的人口都处于生存贫困状态。基于此,我国开始实施以解决大多数人基本生存困境为目的的救济式扶贫。这一目标任务下的扶贫模式是典型的输血式救助,即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以国家财政为经济基础,通过财政补贴或实物救济等途径保障贫困群体最低程度的生活水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生存救助为主的无偿救济开始转向生产帮助兼有的部分有偿救济,扶贫开始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体制变革彻底打破了平均分配主义,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迅速缓解农村贫困状况。198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到397元,年增长率高达16.5%;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25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8%。社会普遍性的绝对贫困状况基本解决。

1983年起,扶贫工作进入“社区型”的、以经济开发为主的阶段,“造血”型扶贫已经成为主要模式。国家在继续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同时,投入更大力量对贫困地区实行经济开发。在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各有关部门、机关、团体积极配合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发挥当地优势,挖掘资源潜力,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截至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5亿减至268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下降到2.8%。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减贫效应”逐年递减,用同样的投入、同样的方法已经很难取得和以前一样的“产出”了。陈钊认为,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扶贫关键词从“输血”到“造血”,从大面积扶贫到精准扶贫,中央的每一步都踩得很准,走得踏实。共同富裕不是嘴上说说的空话,全面小康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脱贫攻坚战”就是全面小康的敲门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