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文艺评论是讲方向、出精品、领风尚的有力抓手。文艺评论既要评文艺思潮、文艺现象,也要评文艺作品。思潮和现象是通过具体作品反映出来的,只有评价作品才能够贴得近、评得准。比如,《文汇报》经常推出一些针对热映影视剧的评论,有自己鲜明的观点,甚至给出尖锐的意见。文章的观点可能是一家之言,但像这样评论具体作品的做法值得提倡。要鼓励对具体作品开展建设性的评论,可以肯定,也可以批评,这对提高文艺创作水平有积极意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富矿。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接地气的宣传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接受和喜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神州大地处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值得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深入挖掘的好素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随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腐败的步步推进,“打虎拍蝇”战绩喜人,笔者认为,在当前反腐败斗争进入新阶段的情况下,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更需要主动吸收廉政文化的有益成分,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宣传文化阵地需要清风劲吹。
“无巧不成书。”据中新网郑州1月8日电,7日晚间,由河南豫剧院二团经过两年创作排练推出的廉政豫剧《九品巡检—暴式昭》,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与观众见面。该剧通过戏曲手法讲述清朝基层清官暴式昭不畏强权,清廉执法,深得百姓爱戴的故事。是继廉政豫剧《全家福》后,河南省戏剧舞台又一部廉政大戏。笔者认为, 廉政豫剧《九品巡检—暴式昭》的成功上演,恰恰就是宣传文化阵地清风劲吹的很好的表现形式,值得点赞,值得推广。
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需要清风劲吹,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滋养。廉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说起廉洁奉公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黑脸包公”,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周礼》记载,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欧阳修的《廉耻论》认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明朝的郭允礼撰写《官箴》,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成为对“公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阐释,对中华廉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