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刚才您提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在宁夏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矛盾,宁夏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建华:这些年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我们依然顶住压力,严守生态环境的底线。
一是强化认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一方面,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环保意识,抓发展、搞建设、上项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要发臭的GDP。这两年,我们先后将13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涉及投资46.8亿元。另一方面,引导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二是制定规划。去年我们编制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划定生态、耕地、水资源三条红线,推动形成了主体功能区,哪些区域能开发、哪些区域限制开发、哪些区域禁止开发,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以省为单位编制这样的规划,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为了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我们通过人大立法,确定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法律地位;我们还成立了规划办,加强对规划执行的督促检查,确保规划落实,使宁夏的城乡发展和建设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三是转型发展。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加大钢铁、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进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决压减和淘汰落后产能。这两年我们发展的云计算、现代纺织、清真产业,既增加了GDP,又没有污染,改善了轻重工业比;还有节水农业,包括枸杞、酿酒葡萄等特色产业,都尽可能采用喷灌、滴灌,真正节约利用了水资源。另一方面,加大节能减排和“三废”治理力度,逐步消化旧账、不欠新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与国家讲条件,自我加压,一年接着一年抓,成效也比较明显。黄河干流宁夏段连续5年保持Ⅲ类以上水质,宁东基地的煤电项目全部采用60万千瓦级以上超超临界间接空冷机组,煤耗、水耗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基本上实现了零排放。
四是造林增绿。一方面,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绿化美化、移民迁出区等生态修复工程,打造沿黄城市带绿色景观、贺兰山东麓生态产业、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和六盘山区域生态保护“四大长廊”,累计退耕还林1305.5万亩,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一些地方植被逐渐恢复,十年九旱的中南部地区特别是西海固地区这些年降雨量逐年增加,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坚持防沙、治沙、用沙有机结合,沙化土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的2475万亩减少到1743万亩,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治沙经验在全国推广。
五是铁腕治污,对环境污染零容忍,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环境、偷排漏排的,不管涉及企业规模多大、产值多高,都坚决依法惩处。前年我们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永宁县药企污染问题和永二干沟进行彻底整治,先后投入近4亿元,使昔日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龙须沟”变成了美丽的徕龙公园。去年,我们对中卫市工业园区化工企业污染问题,第一时间反应,永久性关闭涉及企业,对造成的污染全部进行规范处理,对环境违法企业处罚金500万元,对21名相关责任人依法依纪追究了责任。
记者:宁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仍是最大的任务。刚才您介绍了宁夏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的做法。下一步,宁夏在实现绿色发展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李建华:在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我们提出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美丽宁夏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特别是要把绿色发展落实到“四个宁夏”建设中,体现到人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一是要创新理念。对宁夏这样的西部省区来讲,发展始终是最大的任务。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追求GDP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宁夏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追赶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无论困难再多、压力再大,抓发展的劲头不能松、力度不能减;另一方面,必须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要创新方式。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们到国外去,看到法国人都开小排量汽车,日本人均住房面积比北京、天津小,有些国家的主要建筑用钢铁,拆了可以回收利用。但我们很多中国人追求开好车、住大房子,大量的建筑都是水泥建筑,拆了全是垃圾。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创新和转变,实现绿色发展。比如:我们发展光伏发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就是为了减少对一次能源的依赖;发展新材料产业,包括研制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是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还有产品包装,既要美观大方,还要环保实用。我们要通过一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人们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三是要创新制度。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新《环保法》的规定,创新绿色发展的相关制度机制,包括建立健全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企业节能指标完成情况与享受阶梯水价、差别电价、绿色信贷挂钩制度,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追究和违反生态红线问责制度,项目建设环境准入制度,等等。这里面,激励机制特别重要,最能发挥引导作用。比如国家鼓励推广电动汽车,但充电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能把充电桩安装到每一个小区里,安装到每一个停车场里,安装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老百姓开电动汽车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这就需要制度设计,只有把电力、城市建设等相关部门和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行。
总之,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机制,加快美丽宁夏建设,把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宜居宜业这张名片打造得更加靓丽,以宁夏小气候、小环境的改善,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