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诸多转型难题。从普遍性角度而言,推进现代化会遭遇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富裕与贫困等一系列矛盾,稍不注意就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断裂。对于这些矛盾,发达国家积累了一些化解经验,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制度设计。我们决不能夜郎自大,而是深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应看到,中国与外国在历史与现实、风俗与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借鉴他国制度经验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决不能邯郸学步。更何况除了普遍性转型难题,我们还遭遇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先富与共富以及生产力发展多层次性等独特性难题。破解这些难题,更不能想象会突然搬来一座制度上的“飞来峰”;只能立足本国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正所谓“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之中。
城乡关系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的问题,在中国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复杂。中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究竟应怎样进行制度设计?“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指明了解决问题的基本遵循。推而广之,就是“吸收别人好的东西,保持自己好的东西”,在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在民主与民生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如果离开党的坚强领导,就会出现一盘散沙甚至分崩离析的局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化为泡影。在这方面,世界上有许多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一些转型国家盲目移植西方多党制、自由选举制,结果导致“民主之殇”:有的改旗易帜,步入歧途;有的水土不服,陷入党争之乱;有的引起内战,国家四分五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内在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创新制度的衡量标准,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积极作用。制定制度要广泛听取意见,这是中国制度创新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为推进有关制度的落地持续发力,“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中央巡视制度不断显现威力,“民意直通车”“电视问政”等民主新鲜事不断涌现。美国学者福山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中国模式具备一些西方民主制度没有的重要优势。在过去十年中,中国人民享有较大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政府治理方式不断改进,纠错机制发挥了明显作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民主与民生构成一对特殊的重要矛盾。离开民生的民主说教,人民不感兴趣。“某国虽然很穷,但民主很发达。”这种西方民主价值理念的逻辑荒诞性不言自明。制度的设计权如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社会就会出现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利益阻隔及社会断裂问题,陷入“李嘉图陷阱”。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从而实现民主与民生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制度活力的重要源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