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强国的大国理念

走向强国的大国理念

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编辑部于2015年12月17日举办了“‘十三五’时期学术前沿问题”座谈会。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综观会上的发言,以下几个问题为与会学者重点关注。

建构中国的世界观

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如何看待这一变化,中国的世界观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世界观;同时,中国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正从大国走向强国,大国的治理经验以及强国的治理要求是什么: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认为这两大方面是中国置身于世界背景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与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中央党校张恒山教授认为,处于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中国,对未来的世界秩序要有构想。因为大国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秩序,对国际秩序构想的错误会直接导致决策和行动的错误。这当中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我们的构想中,国际秩序的价值主题是什么,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题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我们所希望的国际秩序。对此,我们目前已经有一些相对模糊的概念性的说法,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以至于我们在国际社会中还未形成有吸引力、凝聚力的话语体系。二是,如果中国将越来越多地承担国际秩序的建构责任,则应注意到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之间的关系问题。

阐明中国的逻辑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最终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中央党校侯才教授认为,这要求我们以综合整体的模式予以思考,将不同要素统筹到现代国家的顶层设计之中。这也要求我们在界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定位时,必须厘清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崩溃以后的社会主义标准与现在资本主义同时代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的区别。

中国政治的内在逻辑包含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政治发展模式。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与会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认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依据在于:第一,在民族国家之间相互竞争背景下的中国,若没有核心力量的凝聚,则无法实现从农耕文明到商工文明的转型。第二,中国是在几十年里,把在西方经历相当长时期的两个阶段浓缩在一起同步进行,一方面要快速完成工业化建设,另一方面要解决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矛盾。这两方面都需要国家整体的力量。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文明转型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发挥。

同时,国家力量的集中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民主。事实上,我们的民主正于发育的过程中,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林尚立指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从中国的自我发展和中国的政治体系出发,发展协商民主,使其成为中国民主发展的重要路径。他认为,在非竞争性政治体系下,协商民主是民主成长的重要方式。而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与整个社会的网络化、政治技术的变化给民主带来的机会和资源衔接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作翔教授强调,民主和法治是不可分割的:离开法治的民主和离开民主的法治,都是不可行的。

无论在政治生活还是经济发展中,在整个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都必须被充分地承认、尊重和运用。侯才教授认为,主体性原则是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哲学基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我们党应不断改善领导方式,真正做到依法执政。刘作翔教授谈到,依法执政的规则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依法执政的成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