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家治理的经验与启示(2)

德国国家治理的经验与启示(2)

施行社会市场经济,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

近年来,福利国家制度在西方遇到困境,在德国也引起争议。尤其是在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德国社会争议颇多。大体来看,基督教社会联盟党和资方大多倾向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社会民主党和劳方大多主张凸显公平、兼顾效率。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是近年来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坚持社会市场经济传统的同时,大力进行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德国华人教授协会主席辜学武教授认为,相比瑞典、挪威等北欧高福利国家而言,德国的社会福利政策相对保守,因而懒汉现象较少。默克尔上任以后,力排众议,坚持“2010年议程”改革计划,最终取得成效。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德国至少比法国领先15年。费德勒教授指出,德国的失业率从2005年的9%左右,下降至现在的6%,其中,东部地区的失业率从先前的20%下降至现在的9%。相比法国的公共财政压力和国债困境,德国失业问题压力小,经济增长质量高,每一点经济增长几乎都可体现为就业机会的增加。

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争议的问题。近些年来,以贸易自由化、全盘私有化、完全市场化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在国际上大行其道。在我国,所谓“市场搞定一切”的观点成了许多人的信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确实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用意深远。但是,有些人却借机炒作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只讲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讲政府的调节作用。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讲得非常清楚:“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善良教育”从娃娃抓起

辜学武、旅德学者周坚结合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指出,“善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其一是爱心教育。爱护动物、同情弱者,是许多德国儿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德国的学校和家庭会为孩子喂养诸如小猫、小狗、小金鱼之类的小动物,借以培养他们善待生命的意识。同时会组织孩子帮扶残疾人、为非洲饥饿儿童募捐,培养他们的爱心。其二是宽容教育。德国幼童在入园、入学后,教师将宽以待人的原则作为必修课,并通过点滴事例加以体现。同时,反对暴力倾向,教育学生远离暴力影视、游戏,引导他们近善远恶。其三是公平教育。注重从小对孩子灌输社会公平理念,培养他们关于真善美的判断标准。在德国学校当中,若有学生炫富,往往会受到同学的鄙视。辜学武教授特别指出,德国还成立了联邦公民教育中心,各州设有分支机构。该中心原为去纳粹化而设,以民主化、公民化为目标,定期举办公民政治讲座,发放相关书籍资料,组织青少年到世界各地访问,帮助他们远离激进思想。

现代国家治理既需要廉洁高效的政府,也需要善良守法的公民。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德国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展“善良教育”的实践中获取宝贵的启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品德高尚、奉公守法的公民。为此,需要在公民道德教育上下功夫,尤其要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大力气。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