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新挑战与新机遇

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新挑战与新机遇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三步走”的历史进程。第一步,世纪之交,总体小康顺利实现;第二步,2020年,建党百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第三步,2050年,建国百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大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战略布局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2020年前教育改革发展勾画了基本方向,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三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四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五大导向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办学方向问题、发展动力问题、结构优化问题、发展平衡性问题、基础条件问题。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以促进公平为关键,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优化教育结构体系;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与三中全会的总目标一致,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综观改革与法治,就像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在此背景下,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也将开拓新的局面。

站在“十三五”时期开端,回顾“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面,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坚定地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据2014年统计,全国幼儿园儿童数和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前六年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创92.6%新高,只要“控辍保学”工作到位,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的目标应可如期达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86.5%,超过基本普及水平的基线,2020年超过90%应无大的问题。高等教育宽口径在学规模3559万人,提前六年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40%毛入学率目标可望提前实现。学历继续教育稳定性相对较好,非学历继续教育还不够稳定。民办教育占比呈现新的格局,总计17%,每5个大学生中有1个在民办高校念书,中小学占7%-10%,幼儿园占53%。同期,教育体制改革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全面展开,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有了突破。教育开放不断扩大。总的来看,过去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为“十三五”时期迈上新的台阶打下了较好基础。

(二)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要求,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统领“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对未来五年提高教育质量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我体会到,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总体要求,主要有以下亮点。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着眼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增强。

这是在明确“培养什么人”的办学方向基础上,对“怎样培养人”的基本定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已经纳入2015年底新修订的《教育法》第六条。按照《建议》的要求,我们要深化教育改革,将其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连接到一起,同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紧密结合。这应是每一所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担当,不仅大中小学不同学段需要纵向衔接,学校教育也要与家庭教育、职场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等横向沟通,尽快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

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把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放在突出位置。

根据《建议》的部署,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公平仍是重中之重,重点是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这就要求我们要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仗,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力配合国家脱贫攻坚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要从中等职业教育到普通高中渐进式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办好特殊教育;要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国家资助政策的精准度,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到每个需要帮扶的学生身上,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当然,促进教育公平,还有非公共资源配置规则的公平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社会多样化教育服务需求不可能由政府完全直接提供,而是需要坚持政府确保公共教育公平、多方筹措非公共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不择校,给民办校留出择校空间,非义务教育多样化发展。在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多样化上还有很大潜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如何形成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尚存在着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