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安全生产工作态势的基本判断
首先,“十三五”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工作不平衡,创新经济不会整体实现,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十三五”时期我国的部分地区将完成工业化进程,部分地区会基本完成或者部分完成工业化进程。所谓完成工业化进程,对中国而言就是立足于制造大国进入以优势自主知识产权为标志的制造强国行列。根据研究,东部地区2011年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2018年完成工业化进程;中部地区2021年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2031年完成工业化进程;西部地区2023年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2031年完成工业化进程。那么,在“十三五”时期,东部地区和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会完成工业化进程,而其他地区,连基本完成工业化都有难度。那么,对于东部地区和北京市、天津市,经济、技术和人力资源条件相对而言好一些,安全生产形势会进入根本好转的阶段。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工作不平衡,其他地区在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中,会出现一些爆发式的发展行为,安全生产形势可能不那么平稳。另外,按照“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时期,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快市场取向改革;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那么,在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以及区域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欠发达地区有必要参考东部地区和北京市、上海市在“十二五”时期的安全生产发展规律,研究本地“十三五”时期的安全生产形势和重点举措,使监管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
其次,“十三五”时期对于中西部地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战略相持期,压力大,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趋势放缓,安全生产形势整体有继续向好的态势,但总体具有一些不确定性。在安全生产工作高压的态势下,“十三五”末期或者“十四五”初中期,如抓好安全生产执法,使得相关措施、政策全部落地,中西部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会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全面出现根本性好转的拐点,让安全生产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在这个战略相持期,但是对于安全生产工作如果过分着急,可能伤经济的元气,在创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经济和环境会遇到双重风险。另外,在中西部地区,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如城镇化水平由目前的55%增至“十三五”末期的60%,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会对安全生产形式的平稳产生一定的挑战。
再次,“十三五”时期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对安全生产保持一定的投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也是可行的。“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回旋余地,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经济前景十分光明。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经济年均增长至少达到6.5%。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安全发展的小康社会成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难度不小。在转型期,安全生产工作肯定遇到前所未有的投入压力和科技创新压力。为此,要保持一定的定力,用教育培训、加强监管来弥补可能的投入不足;用更新换代来淘汰已有的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换取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大的利润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在“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产业的发展对GDP的增长有一定贡献,但是因为我国尚处在发展中阶段,所以贡献不会很大,更不存在对GDP贡献出现指数爆发的可能。
此外,“十三五”期间,对于中西部地区,安全生产工作可能会在各种矛盾之中寻求平衡,在夹缝中前行,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和最近两年一样,艰巨性前所未有。从逐年削减事故总数和亡人人数指标向追求超低数量的事故和超低数量死亡人数的全面安全生产转变。在这个时期,把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执法、全面培训教育、全面参与监督作为工作重点。但是,在“十三五”末期,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整体目标应当是,工作水平超越发达国家的初中级水平,在一些区域和时段争取更多的好结果。2020-2025年是关键时期,是一个战略上的转变期,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工业化水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安全生产工作将进入条件相对好转期。2030年,中国应当是全面进入创新经济的时期,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基本协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