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挑战突出倒逼治理体系重构
全球性问题考验着现有全球治理体制是否合理有效。把脉人类社会未来,重在观察全球性问题。
2015年,全球性挑战凸起备受热议。除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危机、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难民问题等挑战外,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网络信息安全尤显突出。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以来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影响最大最广也最受关注的问题,甚至被认为是正在重新定义国际政治内涵和重新绘制国际政治版图的问题。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结束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处于国际政治议程的焦点位置。2015年,世界195个国家为了在年底巴黎气候大会上更好地实现自身诉求,各显神通,纵横捭阖,最终在12月12日达成《巴黎气候协议》。该协议再度确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贯穿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新确立“各自能力”等原则,搭建了今后较长一个时期通过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巩固了联合国作为国际气候谈判的唯一合法平台地位,并在此框架下开始建设气候变化资金管理、履约核查等一系列机制,为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最重要的准备。
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肆虐世界多地。从2015年初法国《查理周刊》编辑部遇袭,到2015年中泰国曼谷和土耳其安卡拉恐怖爆炸,再到年末俄罗斯客机在埃及西奈半岛上空被炸毁,巴黎周末多点系列恐袭和美国加州恐怖枪击,各处恐袭警报响彻全年,不绝于耳。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同多国反恐力量争夺城池,吸引美欧澳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极端分子纷纷投奔或就地效忠,到“基地”组织在也门越狱掠地,再到“纳赛尔主义独立运动”在马里袭击酒店,新一轮恐怖威胁蔓延全球。从自杀性爆炸袭击到像国家实体一样存在和运转,从随意发动袭击到充分利用互联网尤其是新型社交媒体招募人员、鼓动袭击、筹集资金,而且充分利用反恐国家之间的分歧以及由此造成的力量真空藏身坐大,恐怖主义活动方式已经换代升级。这种新态势,促使联合国安理会首次召开财政部长会议并通过决议,从金融领域加强全球合作反恐;促使安理会为了反恐而一致通过决议,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促使美欧俄加强反恐协调,沙特组建号称34国组成的伊斯兰国家反恐联盟。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纷纷加强对其他国家发动网络攻击甚至网络战能力的同时,本国政府机构和普通公民信息大量流失。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加强本国网络安全治理的同时,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的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网络空间军备竞赛等威胁。极端组织利用网络传播极端思想,募集人员资金,鼓动暴恐活动,祸害各国民众。这种态势引起联合国、欧盟、北约热议,促使大国探讨合作,推动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民间机构等共2000多位代表云集中国浙江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共商制定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和网络空间国际反恐公约,健全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机制,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安全。
这些全球性挑战,从世界大势看,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进程在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造成的副产品;从发展角度看,是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矛盾交织激化,原有发展方式遭遇瓶颈而越来越难以克服困难的结果;从安全角度看,是各国使用军事打击等传统安全力量和方式越来越难以应对威胁的表现;从治理角度看,是国际合作规则体制机制缺失,而各国各自为阵、不能形成强大合力、无法充分有效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因此,这些挑战的凸显,促使世界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从人类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治理模式改革、全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寻找解决方案,寻求从根本上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