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
3万余人请缨当“大夫”
治病的药方,是在无菌室里研究出来的吗?当然不是。为了规划足够“接地气”,一场史无前例的民意征集,自去年4月21日展开。
当天下午,一份《北京晚报》像往常一样送到北京交通大学老教授耿文学家中。“十三五”规划征集建言的消息,让已经年近耄耋的耿文学如小伙子般激动起来。这位55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的老教授戴上老花镜坐在桌前开始手绘原理图,当晚7点,一份汇集老先生大半生经验的建议,发到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传真机上。耿文学建议,在全市小汽车排气管上安装超小型超声波除尘器。
虽然说话带着川音,但在首钢工作了23年的姚红早把北京当成了家乡。“十三五”规划建言消息随着媒体、网络的传播越传越广,也传到了姚红的耳朵中。姚红花了两个晚上,洋洋洒洒写下3000字关于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建言。“以前去河北,总能看到很多运菜运水果的货车,火车运输成本更低、环境污染更少,北京应该加快和周边省市的货运铁路建设,蔬菜粮食等运输改为火车。”姚红说。
像耿文学、姚红这样关心着北京城市发展的人还有很多,1.6万条建言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传来。6位市领导专门安排了面对面的会议,听取专家学者、企业家、市民意见建议。起草小组还请来了中国社科院、中科院等学术力量。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专题座谈会开了150多场……
来自3万余人的建言经过一轮轮抽丝剥茧,最终汇入7万余字的《纲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