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协同治理的挑战

推进协同治理的挑战

从学理上说,协同治理是自然科学中协同论和社会科学中治理理论的交叉领域。尽管该理论还没有形成明晰的概念和框架,但基本上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化、各子系统协同性、自组织间竞争合作以及共同规则制定等内涵。协同治理的本质是通过在共同处理复杂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协调,实现共同行动、耦合结构和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弥补政府、市场和社会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通过消除现实中存在的隔阂和冲突,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社会各方共同的长远利益,从而对公共利益的实现产生协同增效的功能。也正因如此,协同治理成为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基础制度,而不必要专门区分社会协同治理或政府协同治理。

协同治理带给我们诸多工作方法和理念启示。一是从方法论角度,就是要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从理论内容看,就是要对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要有清楚的认知。三是协同治理理论对于开放系统下的多元化协同发展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协同治理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协同治理有助于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民主参与能力的提升。参与各方具有充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权利,同时也承担充分倾听其他利益诉求的义务,秉持平等的原则,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不断调适,最终形成一致行动。其次是有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在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经过法律许可,按照民众意志组建起来的以提供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讲究效能的政府。各方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显然不可或缺。此外,协同治理有助于公共政策的优化和政策效能的实现。协同治理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公开理性的对话、交流和协商,形成并维持一种深层次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包容不同观点、思想或诉求,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均衡。

与此同时,协同治理存在着以下几个挑战。

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是各方拥有相对一致的政策目标。政策目标一致性既体现在治理过程中,也反映在结果上。然而处理复杂公共事务的成效是不明确的,有时还难以测量和评估,甚至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协同治理将具有不同目标的参与者聚合到一起,其依据各自目标在同一框架内开展活动,试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在不同参与者之间形成张力和冲突。更为复杂的是,在漫长的目标实现过程中,各方初始目标的偏离或异化就在所难免,这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协同治理网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跨区域环境治理,由于涉及不同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其治理污染的决心受经济形势和舆论氛围影响,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治理力度往往会减弱,以回应民众对经济发展的诉求。尽管政府可以引导和激励各方将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兼容,但各方利益固有的竞争性以及价值理念的差异化使得政策目标难以达成一致。

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协同治理是多元主体的共同行动,政府通常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实现协同治理目标并确保治理过程有序,政府需要对其他参与主体进行适当干预,其手段包括监督管理、经济激励、教育引导等。然而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干预行为经常会失灵,几乎所有政府至今未能寻找到协同治理中适度监管的标准和节点。例如,为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政府会通过放松监管和结成良好的公私伙伴关系来营造宽松的合作环境,其结果可能会造成高额财政支出和低质量公共服务,这一情况在水电气等城市公用设施领域屡见不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