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托起中国梦

走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托起中国梦

海洋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孙中山先生曾说:“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川过去的中外历史已经证明了此言不虚。今天,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及一系列战略跟进措施,不仅在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的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促进中国繁荣昌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占代中国因重视陆权而兴起;近代中国因海权式微而衰落;现代中国因瞩目海洋而转型,可以预期未来中国将因再度走向海洋而胎动。当然,毫无疑问,走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不是去恢复郑和当年的辉煌,也不是载着黄土在海上漂流,更不是走西方扩张式的老路,而是借海强身,以海兴国,实现跨越式发展,避免落入效仿、赶超的陷阱,托起民富国强的中国梦。

一、历史视野西方的海上崛起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过去的500多年里$如果仅就国家强盛而言多与海权正向关联。从15世纪开始,远离欧洲心脏地区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依靠被大西洋和地中海两大水域包围的独特地理位置,凭借一艘艘满载而归的帆船,相继踏上了海上强国之路,并一度称雄世界。

随之而起的是荷兰,它以海洋为平台,以“商舰”为抓手,把17世纪变成了“荷兰世纪”。就在荷兰尽享海上霸权之利时,它的海权地位遭到另一个兴起的国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的挑战。英国的“工业比任何其他工业更依赖于世界市场,从而也更依赖于航海业”。英国苦心经营海军,经过长达几十年的英荷海上战争,终于迫使荷兰这个昔日的“海上马车夫”,将疆绳交给了英国而沦为欧洲二流。而英国则成为所谓的‘旧不落帝国”,称霸世界长达两个世纪。美国在立国之初就认识到海上力量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一个与海上霸权国家英国斗争而诞生的。华盛顿曾指出:“在当前的战争中,陆军所做的努力再大,海军仍有决定性作用,因为美军和英军在战场上都必须依赖海上补给”。美国凭借海上力量的壮大,以及经济实力的提升,尤其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扩张海洋战略逐渐占居主导地位,从而使美国走向海洋强国,至今仍称霸全球的海上力量。同样,我们的近邻日木,1894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胜中国北洋水师,1904年在日俄海战中覆俄国舰队,最终以获海洋之利快速崛起。据此可见,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西方以海洋力量不断扩张并称霸世界的历史。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汉之际,“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舶交海中,不知其数’,蔚成中国与外国商业贸易的大动脉。隋唐时期运送的大宗货物多是丝绸,人们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水道称作‘海上丝绸之路”,[4]随后,沿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出口,成为绵延2000年,跨越亚欧非的贸易通道。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广泛传播,例如,中国儒家思想、汉字、武术、建筑文化等对日木、朝鲜半岛的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而产生的影响延续至今。“海上丝绸之路”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文明交流的辉煌篇章。

概言之,海洋强国和海权强大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可以说,历史上称霸于世的国家无一例外都由海上崛起,真可谓“海权握,国则兴;反之,海权无,国则衰”。伊比利亚双雄—葡萄牙与西班牙的衰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放松了赖以维系其民族强大的海权,开始了陆地上的对外扩张。荷兰让位于英国,英国“旧落”于美国,莫不与它们的海权式微有关。同样,近代中国的衰败也不例外。中国以龙自称,不乏海洋文明的基因,木应属于海洋,但自近代以来却受到大陆基因的压制,搁浅于陆地。15,16世纪明清的“海禁”政策,使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日渐式微,海上贸易日趋衰落。中国把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西方却凭海洋之力开始叩击中国的国门。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走到了尽头。海洋,一个中华农耕民族眼里曾经赖以平安生存的大然屏障,原木以为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大然长城,在失去海权庇护的情况卜,反过来却成为自身致命的软肋,西方的先进舰船把大海变成了大然公路,变成入侵中国的便捷通道。中国近代的耻辱史就是从海洋开始的,中国的国门也是从海洋方向被西方列强打开的。

由是观之,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与长期重陆轻海密切相关,尽管历史上我们有过郑和“七卜西洋”的壮举,但由于其意主要在于向域外宣扬浩荡皇恩,经略海洋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所以没有开启一个民族通向海洋并开发利用海洋的强大之道,相反在“片帆不得卜海”的闭关锁国政策卜,自隔离于浩浩荡荡的世界文明发展潮流,最终走向了海权凋落、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对中外源远流长的海洋兴衰史进行反思,又要对未来海洋强国之路进行理性谋划,以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托起中国梦。

二、现实之鉴美苏兴海之路比较与启示

海洋强国地位与全球霸主角色的高度吻合,并非完全是历史的巧合。从前述的欧美列强到今日的美中日俄等国,海上崛起是国家崛起的必由之路,而以海洋经济为崛起提供“能量”,更是科学发展和正义之道。冷战时期的苏美海上争锋虽然随着苏联解体已烟消云散,但两国海上崛起的迥异动因及路径值得思考,其中的经验教训不乏可资借鉴之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海洋霸主,而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一支在全球范围内对美国海军构成挑战的战略性海上力量。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美国在独立战争时期就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但真正驭使美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内在动力却是经济与贸易。美国对外贸易量的快速增长,不仅为美国缔造海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美国国内要求控制海上通道和维护贸易利益的呼声不断高涨。由此,以控制海洋,进而控制世界贸易和世界则富为核心内容的马汉“海权论”应运而生,并得到罗斯福总统的赏识。自此之后,美国遵循马汉“海权论”,发展壮大海军力量。今天美国重返亚太,重点东移的战略,其出发点在于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最活跃、最繁荣。由此可以断言,美国海洋强国战略既源于经济利益3动,又得益于战略同步跟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比之下,苏联的海洋强国战略并非经济驭动,而是世界霸权战略驭动使然。当时,苏联海军主要目标是增强海上进攻作战能力,而非海权控制力,这与当年中国的成吉思汗只知进攻,不知防守的特点类似。此点从“苏联海军打造出令美国头疼的核潜艇力量,但在航母实力以及控制海上战略通道的能力上远逊美国可见一斑。”问题是,海上贸易是“海权论”关注的重点。然而,苏联的海上贸易即使在其经济繁荣时期,也占世界比重不大,对外贸易显得特别寒碴:1950年时苏联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6%,1981年也不过是3.8%,对于一个超级大国而言,这样的比例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苏联并不重视海权,因为苏联建立强大海军的目的并不包括经济因素在内,而是出于纯粹的政治目的。这种对外贸易的薄弱必然使苏联缺乏扩张海权的内在动力,经济上的弱势也必然使苏联海洋强国战略缺乏可持续性。

同样道理,就经济海权而言,尽管中国占代经济曾经无比繁荣,但与海外的贸易却始终难以持续发展并得到官方的支持,即便这样,木已少得可怜的对外贸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也只是服从服务于那种“朝贡体系”的政治需求而并不由经济利益驭动。因而600多年前郑和卜西洋跟哥伦布不同,他远航大海不是要对外贸易,也不是寻求海权扩张以及拓展殖民地,主要在于向域外宣示大朝大国的皇恩浩荡以怀柔远人,据说他还负有秘密任务要找前朝的遗老遗少。由于缺乏经济海权的深层基础,它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郑和之后,明朝不堪远航的经济重负,只好关闭海洋,从而导致中国海洋之路嘎然而止。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和启示,海洋强国战略能否真正实现并推进到何种程度,最终取决于国家经济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只有经济驭动与战略跟进互为支撑、经济海权与军事海权正向互动,才能使海洋强国之路走得更远,才能在海陆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利益互通中,使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梦想成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