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派饭”随想录

“吃派饭”随想录

——读《吃派饭的年代》有感

近日,读湖北省委原副书记邓道坤同志撰写的《吃派饭的年代》,抱着对历史的敬畏,认真读完了全文。读完之后,深深地被作者细腻的文笔、精准的视角、真情的叙述所折服,也为作者对“三农”特别是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所感动,掩卷沉思便成就此文。

“吃派饭”是种幸福

对于八十年代末出生的我来说,“吃派饭”的年代离自己实在是太遥远,只能从老同志的讲述听来。在读《吃派饭的年代》时,一个奇特的想法突然冒出:假如可以回到“吃派饭”的年代,我是否愿意?思来想去,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得到了一个答案:举双手赞成重回“吃派饭”的年代。

在乡镇工作已近两个年头,因为征地拆迁、“三在”工作、秸秆禁烧等工作开展需要,总是离不农民的理解与支持。之所以说“吃派饭”是幸福的,因为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通常是饿着肚皮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放眼全国大家都是一个样,没有现如今如此悬殊的贫富差距,况且吃的“派饭”已经是农民倾尽所有,宁可自己不吃也要将最好的给下派干部。其次,那个年代下派干部是来指导农业生产,一心为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增产、农民的温饱作着不懈的努力,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干部无论是干什么事情都是冲在最前面,体力劳动强度很大,但是与农民朝夕相处中缔造了“血肉联系”“鱼水情谊”的和谐干群关系,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是相当高的,干部是也很受群众尊重与爱戴的,干部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是比较高的。

“吃派饭”精神能否回归?

读完《吃派饭的年代》后,被故事中农民对于干部的深厚情谊所感动,很想穿越到往日那种近乎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近年来,也推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举措,“三万活动”、干部驻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深受群众拥护,也切实为普通群众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中问题,党群干群关系得以明显好转,这也是在继承和发扬“吃派饭”的年代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当然,社会总归会进步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模式、生活条件、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吃派饭”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虽然有些地方推出了干部吃派饭的规定,例如山西省盂县为此制定出台了《关于机关干部下乡一律吃派饭交伙食费的规定》,更多地是靠行政命令来推动干部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但对于弘扬“吃派饭”精神,督促党员干部常串群众门、常走田间路、常吃农家饭、常听群众声,真正从群众中汲取推动改革发展的真知,寻求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途径,改变以往下乡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到农家嫌板凳脏、不敢接热情递过来的茶杯等不良作风,才能将形式上的“吃派饭”变为精神上的“吃派饭”,让更多地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中,用切实行动为群众干实事、给实惠,用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撑起党群干群间的和谐关系。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