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所依,中国式养老之路怎么走 (2)

老何所依,中国式养老之路怎么走 (2)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医养结合不能等到老年人生病、失能后才开始考虑提供服务的问题,应基于全生命历程的视角,从中青年开始,注重预防保健,避免老年期疾病的发生,减少医疗护理的需求,提高健康的预期寿命,制定国家层面的健康老龄化综合应对战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龄人口健康状况堪忧,带病生存的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加,约70%老年人患有慢性病,50%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接近4000万,其中完全失能的约有1200万。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

据了解,当前我国的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公办的,注重公益性;二是政府、社会合办的非营利性的,兼顾专业化和基础性;三是营利性的,突出个性化和自主经营。但是社会办机构仍普遍面临投资规模较小、盈利困难、持续性差等问题,需要政府在制定规划时为其留出足够的空间,降低政策门槛。在投融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合理定价等方面,出台支持性政策。

针对医养结合,2015年1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九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实现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重点强调医和养融合发展。

“医养结合就是在目前阶段要突出医和养的制度衔接和服务衔接,在今后长期的重点领域里面,应该更加突出医疗的预防、康复护理和养老的结合,所以医养结合某种意义上是医护里面更加突出‘护’字,某种意义上是养护和护养的结合。所以,医养结合关键点在融合,突破点在体制机制的创新。”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俞建良表示,为了实现国办意见提出的医养结合发展目标,必须把增进老年人福祉、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作为主线,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准确把握医和养的有机统一,促进两种资源的有机共享和功能互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问题,精准施策。

俞建良说,当前要着力解决老年人家门口看病难的问题,提升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发展滞后的问题,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着力解决老年人养老护理服务费用支出问题,发挥医保的支持作用,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养老机构医护和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为医养结合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提倡健康老龄化,就是要持续性地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功能,既包括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包括老年人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支持状况。医养结合既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也有利于盘活现有的健康和养老服务资源,创造就业岗位,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了解,当前医养结合工作在法律保障、制度设计、政策衔接、服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仍有待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

“医养结合不能等到老年人生病、失能后才开始考虑提供服务的问题,应基于全生命历程的视角,从中青年开始,注重预防保健,避免老年期疾病的发生,减少医疗护理的需求,提高健康的预期寿命,制定国家层面的健康老龄化综合应对战略。”王培安说,据初步估算,到2020年,约需老年相关科室医生100万名,其中老年医学科医生至少两万名,注册护士至少160万名,其中老年学科至少3万名,康复治疗师、护理员各需近400万名以上,亟待各方加大培训培养的力度,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王培安透露,下一步,国家卫计委将会同民政等部委,全力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出台具体规范、管理制度等,启动国家级试点,指导地方将医养结合工作做实做细。“目前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已经出台老年健康保健法,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要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地方探索的基础上,尽快对我国老年人健康水平进行科学分级评估,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立科学适宜的筹资分配机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