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隧道效应” 抑制“马太效应”

放大“隧道效应” 抑制“马太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中多次提出,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的增强不仅要坚持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而且也要优化收入分配方式,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短期获得与长期维持兼顾。

随着改革和经济发展红利的不断释放,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切实改善了亿万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也要看到,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新时期,在新的发展理念下,要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方面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收益,在客观上进一步提升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主观上增强普通城乡居民有关利益诉求满足来自于不断改革深化、持续经济增长和互利合作实现的观念认同。

获得感是一种主观的情绪和生活体验,强调客观获得与主观认同的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的获得感不仅受到自身生活水平、收入状况纵向变化的影响,也受到与参照群体横向比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诸如“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平均主义理念以及群体间由于收入差距较大而形成的相对剥夺感对普通群众获得感的负面影响效应更为强烈。在这个意义上说,降低相对剥夺感是有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必要环节。

相对剥夺感主要是指人们从期望得到的和实际得到的差距中所产生出来的或所感受到的、特别是与相应的参照群体在比较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负面感受,一种不满和愤慨的情绪。就社会的总体环境来说,相对剥夺感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过度提高人们的期望值。特别是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变迁形成了诸多不确定性,加之各种各样的新社会因素,使社会结构形成了交叉、重叠和错落的局面,制度的安排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变得越来越不明确,社会成员也越来越难以确定自身的行动目的和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会在与各种各样的参照群体比较中,不断拉大自身期望值和实现值之间的差距,进而产生越来越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当这种情绪在群体内或者是群体之间蔓延开来,就会降低获得感,形成一种对现状不满的总体性社会情绪,造成群体之间的结构性紧张,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对多个年份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我们还发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第一,相对剥夺感呈现年龄差异。在年龄结构上,60岁及以上的受访群体被相对剥夺的感受最低(均值为97.62),30岁到40岁的受访群体则表现出较高的相对剥夺感(均值为99.36),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30岁到40岁的群体是“70后”和“8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这部分群体的平等观念较强,权利意识更突出,对未来的期望更高,也更习惯于横向的群际间比较。同时从群际比较的角度而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更大。这一群体的社会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情绪状态与发展态势,值得研究者和社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