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以中国军旅文艺为例

核心阅读

如何从习焉不察的世俗生活中跳脱出来,突破思维惯性,提升既有的军旅经验,创造新的审美范式,是讲好中国英雄故事的难度和关键所在

作家们需要抵近改革强军大潮下的军旅生活现场,深刻认识现实生活的新变化,把握时代脉搏,塑造出具有改革勇气、责任担当和中国精神的当代英雄形象

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如何表达?这些问题无法经由传奇性的虚构而绕过,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英雄叙事的重建中寻求突破

在战争历史、军旅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公共创作资源的当下,中国英雄故事亦呼唤更加宏阔的视野和更加高远的气象,而不能被圈限在狭窄的题材和类型中,最终沦为自说自话的“孤岛写作”

英雄叙事是绵延至今的精神传统

20世纪90年代以降,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们重归生活的日常性与世俗化,英雄故事渐行渐远,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历史的轮回却常常出人意料,泛娱乐化的世俗生活流行了不过十余载,以影视剧为表征的英雄叙事在21世纪初大规模地重回银幕与荧屏。英雄形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甚至草莽化,浪漫奇崛的传奇故事令观众趋之若鹜,英勇壮烈的悲剧美学让人们心向往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亦被二度创作,大众对英雄表现出了自新时期以来少有的崇敬与渴望。消解日常的庸俗性对人们脆弱心性的侵蚀,反拨人生理想与价值的失落迷茫是这股英雄叙事思潮背后隐含的深意。至于其后开始泛滥的抗战神剧,一方面与泛娱乐化的文化生态相关,另一方面或源自因历史屈辱与痛苦而产生的民族主义的精神焦虑。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英雄主义的集中书写总是与战争、对抗、灾难紧密相连,战争—军人—英雄,这三重概念绑定,形成了一个完整而闭合的所指链条。对英雄的渴求、对英雄主义的推崇始终是中国文学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表现主题和精神向度。战争题材的天然优势、军旅生活的独特属性、英雄主义的崇高精神,亦赋予了中国军旅文学恒久的魅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文学生态怎样嬗变,中国军旅文学始终坚守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传统,持续建构并张扬英雄叙事。这也意味着,英雄叙事在中国不仅是一种题材类型,更是一种恒久的精神传统。

毋庸置疑,军旅文学是中国文学英雄叙事的主阵地,军旅作家是讲述英雄故事的主力军。当英雄叙事从地方作家的表现对象中渐渐淡出时,军旅作家仍在勉力讲好英雄故事。事实上,从思想主题、价值判断、审美品格、写作伦理等层面视之,英雄故事与中国故事是高度统一的。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故事聚焦的是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主题,直面的是强军、兴军实践,关注的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

和平年代里,军人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情怀在当代题材作品中处于失语状态;相较于塑造当代英雄,作家们更加偏爱在对战争历史的回望中编织英雄传奇。然而,当代英雄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形象如何建构,不仅关乎人们的精神信仰,也决定着文学自身的质地与品格。如何围绕改革强军的目标处理现实的、日常的军旅经验,生动鲜活地塑造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如何从习焉不察的世俗生活中跳脱出来,突破固有的思维惯性,提升并超越既有的军旅经验,创造新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范式,是讲好中国英雄故事的难度和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