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门由封闭到被迫打开,对外贸易逐渐失去优势,日益远离世界经济中心。自明朝晚期,欧洲沿海国家已经出现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城邦之间、国家之间对外贸易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外贸易,特别是奴隶贩运为欧洲积累大规模的原始资本,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16、17世纪欧洲开始兴起资本主义,大肆对外殖民扩张和进行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由于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迫不得已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中国因没有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而成为西方列强入侵的受害者。因此,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和开放程度已经远远不及宋元时期。
清朝(公元1644-1912年)自入关到鸦片战争前二百年间实行间断性禁海闭关政策,体现为禁止和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停闭和限制通商口岸,禁止和限制出口商品,对外国商队、商船和商人进行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能在指定的口岸、与官方指定的商人进行贸易,不得与内地商人开展贸易,不得发生资金借贷关系等方面,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西方贸易冲击、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洲殖民者的入侵,但它使中国孤立于西方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之外,阻碍了正常的对外贸易发展和科技文化交流,而且禁海闭关政策也使与南洋的一部分民间的和平贸易遭到限制,导致国力衰败。⑨⑩
1655-1684年间清朝严格禁海闭关,1717-1727年清朝对南洋禁海,1764-1784年间三次停闭恰克图中俄贸易,其余年份基本上保持对外开放。清朝废弃前朝的市舶司体制,设置海关掌管征税稽查,由下设牙行具体办理,而且对外贸易的官营与垄断性质日益浓厚。清朝严格的管制保持住对外贸易中持续顺差的地位。
自清朝初期在世界贸易中逐渐失去过去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先的优势,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中已经居于下风,出口产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手工业产品,几乎没有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不强。由于中国没有发展起来资本主义,错过西方掀起的工业革命机会,工业没有发展起来,而且受到西方列强大量廉价工业品倾销的打击。到清乾隆年间之后,中国就失去了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由于清朝关税政策实行从量税,正税税率较轻,而且外国商人以种种不法手段进行走私逃避征税,因此导致外国商品大肆涌入境内,外商在华获取了巨大的贸易利润和贸易利益。
尽管清朝政府不同时期实行禁海闭关政策,但是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外商在华不法行为屡屡挑战清政府的贸易管制政策,禁海闭关政策逐渐名存实亡。不过外国商品流入的规模和速度却遇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坚强抵抗。虽然当时工业水平最高的英国在19世纪以前的对华贸易中赚了丰厚利润,但其工业品没有取得对华出口的绝对优势,英国对华贸易赤字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平衡对华贸易,英国政府支持的东印度公司采取把产自印度的鸦片毒品大量输入中国的卑劣手段。自1730年代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注意到可以用鸦片贸易来平衡英国的贸易逆差,到了19世纪初英美在华商行明目张胆地进行武装鸦片走私,甚至对清朝缉私水师进行武力威胁。1840年之前清朝因鸦片走私导致大规模贸易逆差,每年外流白银将近一千万两。在1798-1839年间中国被输入43万箱鸦片,流失白银约4亿多银元,西方列强从对华鸦片走私中攫取到巨大利润。而且鸦片走私泛滥深深毒害了无数中国人民,严重伤害清朝国力。
清朝政府对鸦片非法走私的打击引来了英国的炮舰。英国为维护非法鸦片贸易利益和扩张殖民地,派遣侵华远征军发动鸦片战争。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胜利奠定了其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英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强国,在海外已经侵占了大批殖民地,夺取了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尽管当时清朝经济总量仍然大大超过英国,中英贸易关系和贸易地位发生了逆转,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卑鄙的鸦片贸易、非法贸易金融活动和侵略战争夺取了对华贸易主导权,中国商人逐渐沦为外国商人的附庸或帮办。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被迫开放,在世界经济中已经被边缘化,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纷纷迫使清政府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列强在通商口岸获得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1844年7月中美签署《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858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还分别与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签署《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今营口)、登州、台湾、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至此,中国在野蛮的、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奴役下彻底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泱泱大国沦为列强们肆意宰割和欺凌的对象,更沦为世界经济中受支配、受压迫、受剥削的角色。
清朝统治者不是采取积极防御、主动进取和扩大开放及贸易的政策,而是采取消极海防、限制贸易的政策,保守、腐化、不开放、不创新是清朝落后挨打的主因。清朝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为了巩固统治政权极力限制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民间对外贸易,极力抵制外国贸易对内地封建地主经济的摧毁,打击国内任何反抗力量,不愿看到中国土地上产生资产阶级及其政治力量的土壤,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更不可能主动引导或推动中国资本主义新经济形式和新经济制度的发展。所以,清朝初期凭借前朝仍然雄厚的封建经济仍能够维持一段时间与西方经济力量的平衡对峙,后来清朝封建经济力量终究不敌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经济形态的强大生命力。清朝试图以闭关锁国政策和官方贸易垄断统制阻挡西方殖民入侵和先进的经济力量对中国传统封建经济形态的摧毁,导致中国经济形态迟迟得不到转型,资产阶级力量迟迟没能成长和强大。所以,清朝实施不开放和闭关政策并不是要培养资产阶级力量,而是扼杀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使得中国经济不仅被西方列强经济排挤、打压,而且被殖民,国门洞开,失去整个国家对外贸、海关、外国人管理等方面的主权,变成外国商品的倾销场所,尤其成为外国商人鸦片毒品自由倾销的国度,在世界经济中沦为被剥削、压迫和殖民的地位,日益远离世界经济的中心。
中华民国扩大对外贸易与开放,废除不平等条约,开展关税自主运动,日本对华殖民和发动侵略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及贸易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制定了开放门户、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政策方针,给予外资享有治外法权和免税特权,内地新开口岸21处,引进了大规模外国“殖民”式直接投资和放贷。内外资不平等竞争严重损害了民族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学者们认识到失去关税自主权和贸易入超对民族经济的巨大损害。⑪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元1927-1949年)宣布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条约,开展关税自主运动,并与各国订立平等互尊主权的新条约,制定了新的进出口税则,促进了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不过,由于当时中国产业力量弱小,这些举措也没有挽回自民国建立以来至1936年间连年入超的贸易地位。在19世纪中叶,中国主要出口丝和茶。民国仍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大宗出口产品,但出口已经相当多样化了,新的主要出口产品包括大豆及其制品、铁矿石、煤、棉纱。中国主要进口货物是鸦片,直到19世纪90年代它才被棉布和棉纱超过。英国、日本和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日本贸易主要集中在满洲和华北,在南方最小。英国与此相反。
美国贸易在30年代中期超过所有其他国家,集中于华中。美国早在19世纪晚期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超过了英国,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世界各地失去许多殖民地,美国在世界各地驻军和发动战争抢夺殖民地,在世界经济中才全面取代英国的地位,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
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民政府对外贸易实行国家统制,利用有限的渠道出口盟国需要的中国农矿产品,进口中国急需的军用及民用物资。日本在中国沦陷区也采取了对外贸易控制政策,对沦陷区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日本对华殖民和侵略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对中国经济以及外贸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害。外国殖民入侵、贸易冲击和经济剥削、压迫,致使中国经济发展停滞和落后,战争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⑫
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怂恿和支持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企图在国民党取得内战胜利后独享在华经济特权。内战期间,美国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包括《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内的25项经济协定。中国参与关贸总协定的谈判,成为创始成员,减让关税和其他壁垒对中国产业冲击很大。由于当时中国在连年战争下经济极度虚弱,产业发展水平普遍落后,国际竞争力疲弱,中国国际分工和贸易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即使中美当时签订所谓“权利完全对等”的贸易协议,实质上中国对美国商品大幅削减贸易壁垒,美国通过协定达到迫使中国市场完全对美国产品开放,以及彻底冲垮中国产业,完全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这样的贸易协议看似公平,实则是新型的不平等条约。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资产阶级上台表演的政府,多次出现巨大政治波折。⑬由于当时没有建立起足够强大的中央集权力量,各种政治力量割据一方,都觊觎和争夺不受约束的无限权力。由于这种权力诱惑力足够巨大,以致于许多野心家不能自已。然而,这种建立在集权权威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极不牢固,具有很高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易受到内外敌对势力攻击而倒台。这种政权倒台是颠覆性的,是整个国体的倒台,是把整个国体推倒重建。在国民党一党独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体虽然运行效率高,反对派力量弱小,但是权力缺乏有效监督,自我有效监督几乎不可能,而且成本代价很大,贪腐和滥用权力必然激起民愤,所以,一党独大而不能倒,一旦发生崩塌,这种风险和代价不可估量。在资产阶级多党均衡制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体,虽然反对党的制约使政治效率打折扣,但各政党在一个共识国体下轮流上台,只换政府,不必换国体,国体永远是“铁打的营盘”。受到反对党制约的有限权力,大大降低了对野心家们的诱惑力,削弱他们争夺的动机。而且任何野心家想改变国体,例如袁世凯复辟帝制,都会没有合法性而最终下台。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正是建立了一套这样的国家政治体制,才使政治稳固强大,经济保持长期繁荣。可以说,一个长期稳定的现代化国家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最基本的基础制度和基础设施,比其他方面的建设都重要和紧迫。
新中国至改革开放前继续遭受西方列强孤立,对外开放和贸易遭受封锁和打压。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母体里诞生的早产儿,脱胎于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外国殖民、外国商品冲击和外敌入侵战争摧残的旧中国。由于她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而取得政权执政的国家,不被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接受,他们眼里容不得新生的共产党政权,极力封锁、围堵、孤立和打压中国。
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美国作为20世纪帝国主义霸权国家,对华采取政治孤立和打压、经济贸易封锁与遏制、军事围堵威胁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掌握了国家对外贸、海关、关税、口岸开放管理等非常重要的主权,可是西方列强仍想以贸易封锁和围困扼杀新生的经济力量。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和贸易对象主要是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一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亚非拉国家,市场集中而且空间狭窄,对前苏联的贸易占到当年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1972年中美建交之后两国仍摩擦、斗争不断,一些西方国家开始与中国先后建立外交关系,并开展一些相互贸易。总之,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对外开放和贸易经济因西方封锁和遏制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国家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封锁,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⑭
由于国际环境恶劣,在1949-1978年间中国采取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计划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1949年9月国家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方针。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央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了对外贸易必须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1957年完成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全部外贸业务,终结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格局。国家逐步建立了出口统收,进口拨交,按照国家计划安排进出口的外贸集中统一管理体制。
新中国初期出口80%以上是初级产品,改革开放前出口一半以上仍是初级产品,进口主要是机器设备、国内不能生产的原材料以及一些生活必要品。自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中国外贸环境恶劣,国际市场单一狭窄,对前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采取记帐结算的易货贸易方式,对其他西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采取现汇交易方式,多数年份出现贸易平衡赤字。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落后大国,当时能够取得外贸如此规模和增速实属不易,但是如此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处于无比衰弱的状况,反映了当时中国外贸国际环境的极端恶劣,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十分低下、竞争力十分孱弱,反映了当时中国产业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处于非常边缘的地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