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助力中国重返世界经济中心(4)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重返世界经济中心(4)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重新回归世界经济中心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⑮,与同年10月3日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⑯,合并称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它是对美国实施咄咄逼人的包围遏制战略、重返亚洲战略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回应。两年多来,习主席的倡议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随着倡议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并逐步落地得到实施,不仅造福沿线众多国家发展,形成了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而且将推动中国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再次复兴,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一带一路”能推动亚欧非互联互通,将带来新的贸易革命。发达的海陆交通条件是古代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重要前提。中国30余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奇迹表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对经济贸易发展的重大意义。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理论和实践经验均表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带来贸易成本削减的雪崩效应,激发贸易急剧增长,引发新的贸易和产业革命。同时互联互通带来贸易效率提升,不仅削减贸易成本,而且加快贸易速度,缩减贸易时间,提高生产和消费效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把亚、欧、非各国紧密联结在一起,缩短交通运输的成本、时间,促进基础设施的对接与互联,形成一个交通便捷、覆盖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巨大经济贸易圈,中国在这个经济贸易圈处于沟通东西和南北国家的中心地位,这对于中国重回世界经济中心地位至关重要。

为此中国做了周密规划和国际外交工作,互联互通已经呈现出大体轮廓。中国是东亚经济圈的核心,通过陆路将分三路取道到达欧洲经济圈:北线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中线是中国经中亚、西亚、波斯湾、红海到达地中海沿岸各国;南线是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之后经海运抵达西欧。海上交通的互联互通主要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印度洋,延伸至欧洲、非洲各国;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非洲各国;从中国北方、东方沿海港口经太平洋达到北美洲、中美洲以及南美洲各国。

在推进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和对接基础上,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规划了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⑰目前各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已经开始推进落实。中俄、中哈、中泰、中缅、中越、中老、中新、中印尼之间已经密切协商了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其各自发展战略的对接。中俄、中哈已经规划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还开展了海关、口岸的通关对接和监管互认交流,达成重要共识。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是包括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大联通。除了交通基础设施之外,能源电力以及通讯基础设施、贸易投资相关法律制度、金融政策、人员流动及签证政策、技术标准、科技规范等方面都要实现互联互通或对接,这对于提高沿线各国经济贸易整合或融合水平,扩大经济合作空间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已经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它们将为亚欧非互联互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带一路”能形成广及欧亚非的松散自由贸易区,将改变全球贸易格局。除了明清时期间断性禁海之外,历史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贸易是自由的,各国商人自愿参与到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国际贸易之中,大体上形成一个市场空间巨大的松散的自由贸易区。当前,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根据国情可以自主制定关税以及非关税措施,自主掌握对外开放的节奏和步法,这样松散的“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没有约束性协议,是一个各方开放的、非协议性的自由贸易区。尽管它的一体化整合水平较低,但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它不以协议要求水平高为目标,而是以促进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

各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均可以自身优势获得应得的贸易投资利益,在资源、劳动力、商品、服务、技术、资金以及土地等参与更大市场空间的配置中找到更大的市场价值,提高“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内资源配置效率。中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具体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之一,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之中就是参与到“一带一路”为名称的自由贸易区。它是对美国推动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回应。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追求以高标准排斥和打压战略对手——中国,突出自身优势和经济利益。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则推崇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合作精神,追求自由、自愿、自我理念,这样的理念更具有包容国情差异巨大的欧亚非各国,不同于美国TTP和TTIP追求的高标准、强约束、国家主权失去自我掌控做法。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和精神更容易被广泛接受,更受广大发展中国家欢迎。

目前中国制造业由于世界消费市场萎缩开始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走出去”的地位日益替代过去能源资源业“走出去”为主的地位,成为走向世界开展直接投资和产能合作的主力军。中国在汽车、高铁、核电、新能源、电子通讯、中成药等领域已经形成一批成熟实用的技术和有竞争力的产业,带动一大批配套产业走出去开展产业园区合作、产能合作,将推动中国产业逐步迈向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形成以国内产业为核心的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和国际生产网络体系。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亲诚惠容理念,让参与共建各方均能够分享到应得的利益。中国政府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引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企业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经贸的主体,按照市场机制运作。中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深入推进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加强能源、资源产能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就业、税收增长;共建境外产业园区或集聚区,推动建立当地产业体系;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

由于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人口市场优势、资金优势以及制造业等产业优势,将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中发挥地理中心、市场中心、资金中心、产业中心以及贸易中心的辐射作用,将有助于形成以中国经济为中心的产业分工体系、贸易批发体系、资金分配体系、交通运输体系。这将逐步改变以欧美为世界经济中心的贸易投资格局,从而形成中国与沿线各国双向自愿开放的经贸新格局,推动中国重新回归到世界经济的中心。

“一带一路”能推动人民币全球流通,将改变美元霸主地位。通用货币的顺畅流通是开展正常跨境贸易与投资的必要条件。目前国际主要通用货币已经有美元、欧元、英镑等。这些国际货币仍没有形成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相适应的竞争格局,美元霸权仍然扰动着世界经济,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和主要国际投资国家。中国的人民币没有成为全球主要国际货币非常不利于世界贸易与投资活动。因此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对于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倡议和领导推动的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促进人民币首先在沿线各国广泛使用和流通,也必将推动人民币在全球范围的流通,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对多种国际货币流动性的需求,改变美元独霸国际货币的地位,形成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种国际货币可供选择的竞争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贸易投资以及互联互通,不仅可以促进贸易、资金和货币交融,而且可以促进人员往来和旅游消费,增加各国货币交流和选择,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流通扩张。没有人民币全球流通,中国就不会有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可能。目前一些国家的去美元化行动已经开始出现,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支付和储备。人民币流通全球化将是世界人民人心所向,是中国成功重返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关键。

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以及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是全球第六大国际银行间贷款货币和全球第七大外汇交易货币,在国际债券余额中排名第八位。中国将深化货币、金融和外汇改革开放,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自由兑换、自由跨境流通和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提高外国政府、企业与人员接触、使用、储备、投融资和交易人民币的便利化程度。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式上线运行,将为全球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为企业跨境贸易结算、跨境融资和跨境个人汇款等带来便利,打破美国主导的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清算系统的垄断局面。中国已经推进证券市场与香港、伦敦、德国证券市场的互通与接轨,探索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随着人民币加大对外开放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特别在“一带一路”推进互联互通和经贸扩张下,不久人民币将不断提高在国际贸易、投资以及融资、交易结算中的地位,实现全球流通和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打破美元的霸权地位。

“一带一路”能组织化、机构化和机制化,将推动形成新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和秩序。殖民掠夺的国际经济秩序基本结束。但是西方主导的国际不平等贸易秩序正在强化,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并以更加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新殖民主义形式出现,导致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富国与穷国之间差距日益扩大。不平等贸易表现在国际生产分工、贸易规则、知识创新和金融垄断四个方面历史积累所形成的贸易优势差异。西方列强是国际生产分工、贸易规则、知识创新和金融垄断四个方面的主导者,他们保持在国际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落后国家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和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世界经济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发达与落后的鸿沟。这样的经济秩序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期望永远保持的,是他们剥削落后国家人民达到发财致富的最隐蔽的“公平”秩序。改变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秩序,缩小世界经济两极分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意看到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家阶级及其代理人的政府极力反对的。西方强国期望永远保持这种旧的国际剥削经济秩序。

中国经济虽然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慢慢崛起,但饱受这种国际经济秩序所带来的欺凌、压迫和剥削。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所主张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理念,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各国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构建新的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新思想、新理念。随着国际环境缓和和时机成熟,中国会逐步推进“一带一路”的组织化、机构化和机制化工作,建立常设机构和组织架构,并制定运作机制和基本章程等制度。⑱这些工作将实质推进“一带一路”落到实处,产生对全球经贸环境和规则的影响,让世界各国可以在美日欧主导的TPP、TTIP规则和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规则之间进行选择。中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搭建平台,将逐步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均衡、共赢、包容发展,有助于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与治理体系。

2015年10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出席亚洲政党丝绸之路专题会议的外方主要代表时指出,中国将继续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合作,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国力、国运正处于急速上升势头之中,既有走向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豪迈志气,又有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谐共处和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修为。中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分享主张,一定能够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大多数发达国家对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理解和支持,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期待,中国不久将从过去两百年来被边缘化的地位重返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在这个进程中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和霸权阻扰。只要坚守目标、坚定意志、坚持信念,一定能够克服任何风浪。

当前,美国正企图借钓鱼岛事件利用日本遏制中国快速崛起,在这点上美日有共同的利益;同时阻止中日韩形成自由贸易区。美国又企图拿中国南海岛礁事件离间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整合以及中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美国战略上就是要打掉任何对其全球霸权构成挑战的潜在国家,现在美国已经瞄准了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金融上遏制和控制中国的崛起。在国家安全上,中国要与美国互不冲突、不对抗,同时要借美国势力和霸权言行,加快强化东海、南海军事实力、军事存在,加快在重要国际航道部署军力步伐,促进海空军远洋训练和全球海域航行自由,建立一支军事战略平衡力量,做好推进“一带一路”的安全保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