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大经济体都在加紧谋划抢占先机和制高点。我国“十三五”时期,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又适逢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窗口期”,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不仅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而且关系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党中央着眼全局,精心谋划,对“十三五”时期的科技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新阐释、新发展。
1988年,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体现了他对20世纪科技革命的深刻认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瞄准国际前沿,从跟跑、并跑,到一些重要领域的领跑,逐步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贡献率节节攀升。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体现了我们党对21世纪科技革命认识的深化。在科技界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如果说蒸汽机对生产力的提升是“加数效应”,电气化则是“乘数效应”,那么信息化就是“幂数效应”。事实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近现代以来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启示。
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从党的十五大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党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推进全面创新。《建议》明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有关方面“建议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将优势资源集聚到重点领域,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这表明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自下而上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建议》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就是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民族之魂,科技创新是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人类科技史的角度看,16、17世纪之前,我国的科技水平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播,直到1450年,德国发明家海德堡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明了铁架印刷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印刷术是推动欧洲从蒙昧的中世纪走向文艺复兴的动因之一。这就像四百多年之后,“西学东渐”助推我国的新文化运动一样。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才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他提到,为什么从明末清初我国的科技落伍了?就是由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康熙皇帝请来西方的传教士,花费10年时间绘制《皇舆全览图》,却束之高阁,后来反被西方研究中国之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