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一场严峻的理论斗争。经过理论学术界深入系统的辨析、研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已经彻底暴露出来,大白于天下。
当前,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应当深刻洞察历史虚无主义新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不失时机地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斗争引向深入,彻底终结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让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更加深广的范围内获得巩固提升。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已彻底暴露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受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河殇》的出笼算起,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暗流涌动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学术界始终向这一错误思潮展开坚决的理论斗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总结运用,为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理论学术界围绕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旗帜鲜明地发声亮剑,从多个角度、层面对这一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入批判。2015年底推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文选》,系统梳理了近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代表性文章,就是对这一重大理论斗争的一次集中展示。
经过理论学术界的长期艰苦工作,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已经充分显露,彻底辨明,无论披上怎样学术化的外衣,玩弄多么新异的词句,都已经掩盖不了其根本诉求。从本质上说,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任何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一种反动政治思潮,其要害归根到底就是两点,一是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实现这一图谋,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下手的领域,集中在“三史”,即党史、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以“还原历史真相”、“重评历史”等为旗号歪曲历史、篡改历史,尤其是对党的领袖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极尽侮辱、攻击之能事。正是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抱着这种价值预设的目的,因而就谈不上任何研究方法,谈不上任何严肃的研究,它所惯用的是主观臆测、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抹黑虚构等手法。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没有任何神秘之处,它只不过是一只出于政治用心而捏造出来的丑陋的、拙劣的、愚蠢的纸老虎,登不上学术的大雅之堂。
历史的辩证法启示我们,不进行彻底、坚决的斗争,纸老虎就会变成真老虎。历史虚无主义要虚无的是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根基,要否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事关根本,必须从政治高度引起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他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站在维护党和国家根本安全的高度,无比鲜明、深刻地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
古人有一句话叫包藏祸心,如今历史虚无主义的祸心已经包藏不住了,已经彻底地暴露在阳光之下,而这也就预示着它离彻底终结不远了。
洞察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蔓延泛滥,必有其缘由。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首先就要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尤其是研究其最新手段和表现形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批判针对性强,靶向性强,切实提高理论斗争的成效。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新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主要有:
第一,从传播场域看,历史虚无主义已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空间。以前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大多是通过图书报刊(包括影视)等传统媒体进行扩散的。但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大量错误言论都转移到了网络新媒体,通过网站、论坛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等移动终端撒播。因此,历史虚无主义的“贩售点”在网络新媒体,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主战场也在网络新媒体。
第二,从传播手法看,历史虚无主义特别善于制造“带毒”的历史知识碎片。近几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抓住一点,大做文章。为何如此?这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者很狡猾,抓住现时代民众往往只有碎片化阅读时间,以及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的特点,大量提供“带毒”的信息碎片,让这些“毒素”密集侵占人们的碎片化阅读时间,并通过移动终端到处传播。“带毒”的历史知识碎片多了,就会拼成历史虚无主义的完整政治诉求,解构、篡改党和国家的历史。
第三,从传播主体看,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学者与其他阶层的代表性人物相互唱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共谋关系。前些年,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人物,有的是“学者”或所谓的“公知”,主要集中在学界、知识界。但近几年来,这一人群急剧地向其他社会阶层、群体扩散,个别的记者、主持人、演艺明星、民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加入进来,成为网络大V、大咖,与这些“学者”、“公知”相互唱和,对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转发转帖。
第四,从影响对象看,历史虚无主义特别强调以具有迷惑性的言论,加紧抢夺网民特别是青年。一种观念或思潮,归根到底,要影响人群,占领人的头脑。历史虚无主义的主攻对象非常明确,即广大网民、青年。历史虚无主义的炮制者和传播者,利用网民和青年的语言,抓住网民和青年关心的、亟待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打扮成替网民和青年说话的“正义化身”,攻击历史和现行制度,制造思想意识上的混乱。
这些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应当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主攻方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