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社会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文科学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意义分析和价值解读的方法来研证人类的情感、观念、精神和理念;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综合文化研究的各种方法,考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其诸多表现,探索和发现人类社会及其诸领域的发展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尺,更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催化剂,以其独到的价值理性的导向功能和工具理性的实效功能,梳理探索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提炼升华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理念,滋养培育着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与人文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我们走向文明,走向高尚,走向自由,走向未来的可靠支撑。回眸西方近代文明的演进,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进入近代以来的西方世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至上的观念也相应而生、逐渐膨胀,直至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人文精神,稀释了价值理性的本真意义,从而遮蔽了人类的双眼,步入了物质越丰富、精神越匮乏的悖论和怪圈。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新型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塑造。客观而言,大学既是知识的宝库,又是精神的殿堂,它具有追求真理和传承善德的双重使命:前者称之“授业”,后者谓之“传道”。因此,大学不仅应成为国家强大的智力资源,而且应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善良意志和精神灯塔。就前者而言,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无疑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但“知识”与“科学”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崇高性,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有得到大学之“道”的规范和引领,“知识”和“科学”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同时,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唯有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冲破功利主义的藩篱,摆脱唯我主义的束缚。自古以来,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所具有的顽强的求真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无穷的创造精神,正是源于他们博大的生命情怀、无私的人生态度、高洁的人生志趣和崇高的人生理想。恰恰是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激励着、鼓舞着、鞭策着他们在探求自然和社会奥秘、追问人类以何安身立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从而彪炳千秋,为后人所敬仰。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毛泽东等杰出的文化巨人便是突出的例证。

德国教育家洪堡指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仅仅培养可利用的人。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意味着大学造就的是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残缺不全、工具化、碎片化的人。大学教育塑造的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宽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丰富的知识、善良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应该具有强劲的创新创造能力,更应该拥有正确运用这种能力的德性。爱因斯坦曾说:“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徒有专业知识,只不过像一头训练有素的狗,而非仁人君子。”在这里,爱因斯坦不是在骂人,而是在告诫我们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厚重的人文底蕴、广博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秉承着人类文明的重要传统。大学办学理念在铸就了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目标的同时,深刻蕴含并充分彰显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理念与大学发展息息相关——大学校训的体悟与践行离不开我国传统的人文底蕴,大学顶层设计的蓝图与绘制离不开人文理念的润色与支撑,大学特色发展的解读与实施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视野和胸襟,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素养与情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我们绘制了国家“十三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指出了具体路径。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我国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论内涵发展还是外延拓展方面,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更离不开人文情怀的滋润,那种单纯追求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的大学教育必然会被历史淘汰,价值理性必然为人们所推崇。

鉴于此,我们必须借助科学与理性的力量,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大力弘扬、倡导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积极促进、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要努力使大学生在学习文学、史学、哲学以及法学、政治、经济、教育、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范式、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意志和品格,促使大学生追求自由而不忘守法,崇尚权利而恪守责任,实现自我而奉献社会,消费时尚而践行高雅,感恩人民而敬仰英雄,铭记历史而放眼未来。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内在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开拓者的必然路径,是弘扬人类文明、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方略和举措。

 (王晋 王岩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15WTA020]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