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艺创作层面的社会责任重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诸如市场化、商业化、消费主义和极端娱乐化等文化思潮尤其是在文艺“躲避崇高”、消解意识形态、“躲避理想”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创作者对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坚守逐渐松懈,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文艺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过度追求娱乐化、媚俗化、非道德化乃至反社会责任的消极倾向。新世纪以来,这股浊流借助于互联网得到了进一步泛滥。低俗化已成为当前网络文艺通病,而网络文艺创作的匿名化,亦使得文艺应有的社会责任、人文价值、艺术担当在一些人那里变得无足轻重甚至被彻底抛弃。
针对这些文艺创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文艺创作上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他所列出的文艺创作问题,是围绕文艺“为什么人”,文艺在思想、文化、美学方面应该体现什么样的精神品格和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功能而进行的归纳与总结。文艺创作问题,在根本上就是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他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对于文艺应该“如何为人民”,如何创作出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本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关键在于能否“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认为,要求文艺工作者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写出扎根于人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在创作环节上迈出了文艺传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已不再单纯以社会效益为衡量标准,这就要求在强调文艺创作质量、注重文艺工作者精神境界和艺术水平提升的同时,还要注重开拓文艺市场和传播渠道,扩大受众群体,并通过反馈与交流机制,使文艺作品在创作者、主导意识形态和受众之间构建共享的意义,促进社会各阶层在总体上与社会的认同。从文艺传播的角度看,这就涉及文艺传播的另外两个环节,即文艺传递和文艺接受的功能与社会责任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