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把握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2)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把握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2)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放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去把握,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去推动,放在全面深化基层社会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去落实,推动形成参与广泛、权责明确、协调有力、资源整合、运行高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应当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要更加注重法治化引领。面对日益复杂艰巨的社会治理任务,要善于用法治精神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基层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有效实现依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体系。加快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推动修订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展街道办事处条例立法论证,适时启动社区建设条例研究起草,依法厘清基层社会治理各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范围,逐步构建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要依法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动员和组织居民群众依法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托居(村)民会议、居(村)民代表会议等协商议事机制,拓宽社区组织与基层政府、驻区单位等各类主体开展协商的途径,制定协商计划,丰富协商内容,创新协商形式,规范协商程序,加强跟踪评估,提升协商效果。要培育基层法治文化。指导完善居民公约和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支持居民群众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深入开展城乡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居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二是要更加注重社会化参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凸显了新时期社会治理的社会化趋势,就是要注重引导居民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实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来办,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政策,加快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资助、以奖代补、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着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增加社区组织、社会组织吸纳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数量,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方法在城乡基层工作中普及应用。要积极推进“三社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载体作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骨干作用,建立居民群众提出需求、社区组织开发设计、社会组织竞争承接、社工团队执行实施的联动机制,推动“三社”互联互促互动,更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

三是要更加注重精细化服务。传统治理模式惯用的笼统、粗放、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样、思想观念多变的社会现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精细化势在必行。要完善街道管理服务职能。推动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依法下沉社区,将更多的服务管理资源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优化街道办事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流程,建立权能精简、权责一致、权力制衡的运行机制,增强基层管理服务效能。要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着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使乡镇政府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积极构建乡镇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协同参与作用;着力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推动乡镇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要强化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紧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以满足居民群众各方面多层次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社区多元化、多样化服务能力为方向,构筑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公益性志愿互助服务和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相互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