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是重点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部署2016年“三农”工作重点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几大任务既是着眼于解决当下农业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内含了农业长远发展的改革路径。
去库存。就眼下而言,农业的“去库存”主要是针对我国粮食长年高位攀升,有明显的“生产过剩”症状,粮价却居高不下,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转而寻求进口农产品或是其他替代品,造成国库中的农产品堆积如山,新粮难储陈粮难出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我们长期施行的农产品收购补贴政策着重于农产品产量的安全保障,使生产者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依赖弱化,生产与市场脱节,导致产品积压,宝贵的资源和环境遭受损耗浪费。这需要我们科学调整农产品价格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引导农业依据市场变化合理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从长远来讲,农业的“去库存”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着力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其重点有两方面:一是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消费升级需要,在提高和改善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如调整品种结构,实施标准化生产,采取限产栽培技术措施,开展品牌农业创建,创新营销模式等。二是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旅游融合起来,拓展新功能,培育新产业,创新新业态,延长农业价值链,满足对农业的多功能消费需求。
降成本。我国粮食价格一直高企不下,直接原因就是在增产的同时,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用高成本维系着高产量,在采取的一系列增产措施中,很少考虑过边际效益问题。这既不科学也是一种不可持续行为。要降低农业的成本,要做好三方面:一是转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二是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服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四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五是大力支持循环农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补短板。随着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制约农业的一些“短板”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最突出的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尤其是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等建设和改善提升的任务十分繁重。另外,随着农业经营体系的变化,一些现代生产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短板”,如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十三五”规划中给予重点谋划和解决的“短板”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