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十三五”规划:政策创新破解一体化藩篱(2)

京津冀“十三五”规划:政策创新破解一体化藩篱(2)

摘要:2016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更是全面实现和建成2020年小康社会目标决胜阶段的开局年。因此,站在2016年的中国经济社会,注定将有着有别于以往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这一点,在此次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上显得尤为明显。

以“人”为核心服务新型城镇化

2016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更是全面实现和建成2020年小康社会目标决胜阶段的开局年。因此,站在2016年的中国经济社会,注定将有着有别于以往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这一点,在此次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上显得尤为明显。

《京津冀“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不难发现,着眼对“大城市病”治理、交通网络布局、生态改善以及产业规划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任务的目标表述,无异于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再度重申。黄征学认为,跨省级的区域一体化规划,在寻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都难以逃离所谓“如何组织”的问题,即体制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组织的优劣与否,将决定区域内不同地区能否真正得到共同发展的机遇。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深入研究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的环境、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提出重大项目、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等,既注重了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又加强了与有关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更紧密结合京津冀三省市的实际,体现了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显然,解决好不同层级规划间的衔接和可操作问题,将左右《京津冀“十三五”规划》能否切实落地。黄征学强调,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我国打破行政区域规划限制,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再分配。此外,京津冀的客观条件有助于倒逼大城市进行部分功能疏解,以达到缓解大城市病的作用,功能疏解不仅涉及交通,还将涉及包括住房、人口、就业、教育等事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黄征学看来,缓解首都功能疏解,形成治理大城市病范本,绝非是简单地打造交通互连的区域发展环境就能实现的。“一体化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城市质量,而一改以往城市发展‘摊大饼’的固有思维,必须以区域协同发展的全局眼光规划城市发展路径。”

黄征学强调,最为关键的是,服务新型城镇化必须要以“人”为核心,即要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现象。他认为,要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题,势必要投入大量资金,这肯定需要长时间、大规模的投入,难以一蹴而就。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李琨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