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与货币国际化(2)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与货币国际化(2)

主要结论

高度重视货币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总结日本“金融战败”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在国力大幅提高、经济全面开放的情况下,日本方面的相关理论准备不足、经验研究不够,决策失误,导致了日本经济金融一蹶不振的严重后果。货币国际化虽然对于新兴市场、后进国家来讲,是一件新鲜事物和全新试验,但国际上早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可以结合国情充分参考和借鉴,少走弯路。货币国际化是更高层次的金融开放,需要更加谨慎,更加注重开放的先后次序、配套条件甚至前提条件。

慎用美元作为本币国际化利弊分析的参照。美元国际化是不可复制和推广的极为特殊的个案。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但借助美元是国际主要计价、结算、投资、储备货币的得天独厚的地位,美国却能够以近乎零成本从国际市场融资,用于国内危机救助。而欧元作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主要货币,希腊、西班牙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家,仍需要以惩罚性的高利率到国际市场去筹资,同时还要实施代价高昂的紧缩性财政整固计划以赢取市场信心。因此,美元是独一无二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货币,而欧元、英镑、日元等国际化货币只是次中心货币,其他不可兑换货币是外围货币。

行使国际货币职能时本外币是等价的。国际收支是居民与非居民一切经济交易记录的总和,它并不区分是用外币还是本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本币只要是采取“经常项目输出、资本项目回流”的国际循环模式,就会扩大本国对外负债,增加资本流入;只要是采取“经常项目回流、资本项目输出”的循环模式,就会扩大本国的对外资产,增加资本流出。同理,本币国际化越进入投资、储备货币的较高层次,也就意味着非居民持有的本币资产增多,本币国际化就会增加而非减少资本流入的压力。经常项目尤其是货物贸易顺差,是一些货币迈向更高台阶国际化的主要障碍。1960年代,西德和日本对于本币的国际化一直比较抗拒,就是因为担心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有可能影响出口竞争力,进而减少贸易顺差。

本币用于计价还是结算的经济与政策涵义大不相同。如果将本币用于对外贸易和投融资活动的计价货币,则真正有助于本国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但如果计价仍然用美元,而结算用本币,则本国企业依然承担了汇率风险,而更多是一种企业套利行为。这种套利行为,有助于拉平境内外的汇差,促进境内外市场汇率趋于一致,但也会加剧跨境资本的顺周期流动,进一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如果汇率缺乏弹性,那么捍卫本币汇率必然是以抛售外汇储备为代价,而不可能是抛售在岸的本币。美元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战后初期,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安排,确立了美元的国际地位。19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美国又借两次石油危机建立了石油能源交易以美元计价结算的安排,通过美元与石油交易挂钩重新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由此可见,要使本币国际化走得更远、更扎实,创造出基于满足实际交易而非单纯财务管理需要的本币计价结算需求方为王道。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