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口碑教授”倒逼职称改革(3)

期待“口碑教授”倒逼职称改革(3)

 

热捧“口碑教授”也需多点“冷思考”  

“黑白两色世界”唯有教书和读书,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使得这位大学教师成为“传奇”。三十二年如一日,专注于教学问道,全心全意为学生授业解惑;深厚渊博的学识、诗情画意的风格、灵动的演绎纯正文学;“两拒《百家讲坛》”,淡泊名利的品行,追求回归本然的“无为”……在情怀稀缺、大事稀缺的时代,“口碑教授”的独特品质和风格更显难得,自然而然收获广泛关注和海量点赞。 

然而,为“口碑教授”点赞之余,也需要多点理性思考。“口碑教授”的有口皆碑更加凸显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种种浮躁之风,也折射出高校职称评定制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然而,借“口碑教授热”否定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的积极意义无疑是不明智的。 

“口碑教授”专心为学生,把文学演绎成“从苟且的物质世界前往自由的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媒介”,德行品质难能可贵、值得点赞,但是专注于科研的教授学者同样值得点赞。 

专注教学与专注科研本就不该成为对立的两面,不能因为“口碑教授”的独特品质而否定专注于科研的专家学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在于教书育人,不含杂质的科学研究何尝不是在教书育人。专注科研者同样有至纯至真之人,同样可以传思想教育之“道”,授理论实践之“业”,求知求新的研究过程更可以帮助学生解未知之“惑”。 

诚然,现在的学术界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过程乱象丛生亟待反思,剽窃、抄袭等学术造假行为腐蚀着科学研究的权威;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的毛病折射出中国的职称评定制度之痛;种种歪风邪气需要“口碑教授”注入“活水清风”。但是,学术研究、职称评定制度本身对于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还是起着重要作用,不分黑白“一刀切”,借“口碑教授”的独特品质把写论文、评职称称为所谓的“凡尘琐事”、把不评职称称为“低头妥协”显然是一种过度解读。

对“口碑教授”不能止于点赞

什么样的老师受学生欢迎?看了“口碑教授”常萍老师的事迹,答案不言自明。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能够上好课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欢迎。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忙于搞科研,用于研究课堂教学的精力有所减少,在学生面前,精神抖擞、妙语连珠、旁征博引的时候少了,上课缺少激情,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效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解决上述问题,除了改革教师业绩考评机制,改变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之外,还要大张旗鼓地继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让全体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一心扑在教学上,真正赢得学生的真心爱戴。

但是,如果换一种视角看问题,可能会得出另外的结论。“口碑教授”常萍老师的事迹,是不是就说明了课堂教学与搞科研两者“与熊掌不可兼得”呢?答案其实也不绝对。

不能把上课与写论文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老师擅长讲课,有的老师写作能力强,这都是事实。但是,语言表达与文字能力俱佳的老师也不是没有。如果能把课堂教学与撰写论文两者完美结合起来,相信会更加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

最后,衷心期待像“口碑教授”常萍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越来越多!衷心期待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用两条腿走路”的好老师越来越多!这,才是教育事业之福!才是学生之福!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