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与实践指向

共享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与实践指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集中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高度理论自觉。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系统概括,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升华了党的执政理念,为中国道路的未来探索指明了正确方向。其中,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共享发展,蕴含着鲜明的问题意识,深入挖掘和阐发这一理念提出的现实条件和实践指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中国现实问题解决的鲜明指向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更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平均9.4%的速度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在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系列与发展相伴生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其中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渐趋紧张,以及精神领域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蔓延盛行等,显得尤为突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只是手段,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才是目的。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不能从改革与发展的目的性层面进行中国经验的深刻反思与系统总结,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突破口。换言之,正是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客观存在,构成了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和根本原因。

中国问题的凸显急迫呼唤发展理念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包括共享发展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在理性审视和分析中国问题基础上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理念上不断趋于成熟与完善的历史演进过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大体说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历史时期可看作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迫于长期短缺经济状态的压力,特别注重物质财富这一现代化的基础性尺度,发展主要强调经济增长,追求生产力的迅速提升。从实践效果看,这一历史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分化的矛盾逐渐上升,人与自然不相和谐的一面不断暴露,解决分配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呼声不断走高。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个历史时期可看作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党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开始注重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说明将物质财富与精神价值层面的财富统一起来的意识显著增强。从实践效果看,虽然综合国力获得进一步提升,中国经验为世界关注,但从基于问题的视角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状态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中国发展结构性问题的突出存在,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更为重要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应势而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